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区域性优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机制与推广策略研究》成果公报

作者: 来源: 日期:2023/2/28 15:33:33 人气:8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区域性优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机制与推广策略研究》成果公报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作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华南师范大学院胡小勇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区域性优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机制与推广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CCA070217)。课题组成员有:胡铁生、容梅、张英华、熊频、邱文祥、张伟春、黄昌勤。
   一、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解决面向区域的优质资源建设和共享问题,建构出相应的建设机制与推广策略,引导区域优质资源迈向深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子目标包括:(1)明确区域性优质资源建设的实质与内涵;(2)构建区域性优质资源建设和推广的模式、途径和方法;(3)明确区域内及区域间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推广机制。(4)创建区域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发展的绩效评估体系。
   2. 研究方法与路线
   本研究将结合广东省乃至全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特点,遵循“文献分析—案例调研—体系建构—区域推广—实证反思—完善总结”的主脉络,进行有效组织分工,以系统科学和现代教育理论等为指导,借鉴和创新国内外研究成果,依托与各市/区级教育资源管理部门的合作,定向抽样10余个典型区域案例展开大样本调研,从而构建区域性优质资源建设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并在相关区域进行推广检验与实证反思,强化过程研究和循环改进,逐级深入开展专项研究,直至完善总结,达成研究目标。课题研究将根据需要综合运用文献调研、行动研究、个案分析等多种方法,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综合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在研究过程中重点采用了以下方法:
   (1)文献调查:对近年来国际、国内期刊论著中区域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体系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文献、报告、标准进行广泛细致的内容分析与提炼,寻求差异性和可借鉴积极因素。
   (2)调研分析法:结合问卷、访谈等途径,调研分析省内及全国、国际各类资源建设案例和经验,并通过专家研讨和指导方式,获取宝贵数据资料。
   (3)定向抽样:在样本选择上根据调研区域所处的地域(市或区)、经济水平(发达或久发达)、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指标(如生机比、师生信息素养等)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层抽样(类型抽样),开展2-3轮调查;同时还将设计面向不同用户主体的多视角问卷,弥补数据误差。
   (4)实证分析:根据体系假设选择相关合作区域,通过提供相应建设策略进行实证检验,以确保推广研究成果时的内在关联度和实证有效性。
   (5)案例分析法:列举丰富真实的资源建设、整合、应用成功案例,并作深度分析,充分体现出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实用性。
   在具体开展研究时,主要包括下列环节:(1)组织课题组进行专项分工;(2)调研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3)分层筛选多个市/区两级案例区域,开展定向的大样本调查;(4)建构区域优质资源建设机制与推广策略的框架体系;(5)设计推广实施方案,联系区域进行策略推广和实证反思;(6)课题组定期研讨,汇集阶段性成果,并循环改进理论体系与实证策略;(7)完善和总结研究成果,结题。

 

                          图1研究路线
   二、结论与对策
   本研究针对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良莠不齐、无序隔离、服务应用质量不高等复杂棘手的整合应用问题,围绕“研究建构出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体系框架与建设推广机制”的目标,形成以下结论:
   (1)构建了区域性优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理论框架(如图2),主要包括路径依赖下的多样化区域优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发展模式、支撑区域性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维度、促进区域性优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机制与推广策略三大组成部分。
   (2)提炼了区域性优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机制与推广应用策略。其中,面向区域内部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推广机制策略包括政策性调控、科学的投入规划、技术保障、质量监控、管理服务、应用创新、激励表彰等,面向区域间的跨区域性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推广的机制策略包括政策性调控、区域联动、区域示范、合作同盟、分层梯度发展、内容定位、激励表彰等;

       图2 区域性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理论框架

   (3)构建了涵盖区域性优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投入与产出、用户视角、运营视角以及可持续发视角五个维度的区域性优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绩效评价的逻辑框架: ①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目标包括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目标、教育改革目标、区域特色;②投入与产出视角对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投入、产出、成果所反映业绩三方面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③用户视角包括学生满意、教师满意和社会满意;④运营视角从资源的数量、范围、质量、标准规范和管理效率方面进行评价;⑤可持续发展指标从创新文化、激励制度和人员素质三个方面考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立足在该逻辑框架基础上建立区域性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能够为区域性优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三、成果与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依托与各市、区级教育资源管理部门的合作,定向抽样我国东部(江苏苏州)、中部(河南驻马店)、西部(云南文山)、广东佛山市、广州天河区、深圳龙岗区、佛山顺德区、潮州潮安县、梅州兴宁县、湛江廉江等10余个典型区域案例展开大样本调研,构建了区域性优质资源建设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并在相关区域进行推广检验与实证反思,强化过程研究和循环改进,逐级深入开展专项研究,不断完善,达到预定目标,同时出版专著1本,发表与课题研究相关论文11篇(CSSCI论文10篇),详细内容请参见“课题组最终成果统计一览表”及相应的复印件。
本研究成果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引起重视和关注,并得到实践验证及应用推广,影响广泛,社会效益好:(1)本研究课题作者参与了由《中央电化教育馆》负责组织实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2008年专项调研》工作,全面深入地考察了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优秀经验和发展趋势,并针对特定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为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领导的相关决策提供咨询参考。(2)课题研究中所提出的相关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在广东省佛山市及下属各区域、广州市天河区“天河部落”等各区域的教育资源建设和推广应用中得到了采纳,受到好评,实践应用效果好。(3)本课题成果还在多个学术会议上进行了宣读和介绍,受到研究同仁的认可。
   四、改进与完善
   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优质资源的建设质量与应用水平,将进一步关系到“十二五”期间乃至我国新世纪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水平。正是出于此,本研究开展了相关的实践和研究工作,在系统科学和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依托与各市/区级教育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合作,已完成针对我国不同代表性的多个典型区域案例展开了大样本调研,从而构建了区域性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机制、推广策略、绩效评估体系,并在相关区域进行了推广检验与实践反思,强化在过程研究中,对成果做出不断的改进与完善。研究过程中,当我们试图去回答某一个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发现,要回答好这一问题,可能会衍生更多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的接踵出现,才使得这一选题富有了其独特的内涵,并催生着对这一研究主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1.课题的分析和讨论
   第一,在我国优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应用方面,区域共建力度仍不大,资源重用率仍不高,资源的版本差异性问题仍客观存在。
   在不同地区,相关部门和学校都认识到了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重要性,积极建设教育资源库并开展推广应用工作,但也出现了相关问题值得关注:在各区域内部,由于规划设计不合理或地方利益冲突、部门协调不通畅等原因,区域性的优质资源共建力度仍不强,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仍然客观存在,造成投入浪费。在目前教学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中,使用受限、技术缺陷、封锁自闭现象比较严重。对于已经购买或行政配送的资源,不同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学校,中西部城市、城镇两级学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实用性要求,他们认为现有资源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内容陈旧,不能与教材同步更新,优质资源数量总体仍偏少、类型单一,他们希望还能够获取粒度更小,便于编辑、修改和二次开发的资源。此外,部分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教师反映农远工程所提供的资源和自己实际所使用的教材并不配套、呈现方式仍不合理,造成资源与教材之间的“错位”,造成资源的实际使用率较低。
   第二,在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均衡发展方面,原有的区域失衡状态尚未完全消除,中西部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信息化发展中的“错层”新现象又开始出现。
   我国政府重点关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十–一五”期间更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做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中西部区域进行了新一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配置。但是,由于中西部地域广阔、大都属于经济落后状态,国家巨额投入相对而言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完全消除各地基础设施配置的不均衡状态。各区域间的发展失衡现象依然存在。而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城镇学校的基础设施和资源缺乏现象,开始变得比农村学校还要陈旧落后,处于三地“数字鸿沟”的最低洼处的特点更加突显。这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家的农远工程为乡村学校进行了覆盖配置,但却并不覆盖城镇学校。在中央教育经费没有顾及、地方教育经费自筹能力极为有限的情况下,中西部的城镇学校成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的“真空地带”。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孩子将到城镇学校学习,如何优化配置中部地区的教育信息资源迫在眉睫。
   第三,在信息化资源的运行环境和经费投入方面,投入比例存在失调现象,持续的后继投入保障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从硬件购置到软件配套,直至常规性支持与技术维护、人员培训等,费用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需要拥有长期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和渠道才能保障信息化资源的持续健康发展。从教育信息化投入来看,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资助投入(如农远工程等)和当地教育经费。对于自身经济状况较好的东部地区,经费自筹能力强,教育信息化规划一般都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经费保障;而对于经济欠佳的中西部地区,经费持续投入存在相当困难,且经费投入多倾向于硬件建设,忽略了优质资源、人员培训等相关费用。有些学校尽管硬件已经到位,但机房电费、联网、设备维护等成为制约资源建设和深化应用的“经费瓶颈”,已有资源也面临着快速老化的窘境。
   第四,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培养方面,仍需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优质资源的应用理念和方法仍存在偏差走样现象。
   一方面,在欠发达地区,教师对资源的认知程度、使用频度和需求程度几乎都集中在课件和素材上,资源需求单一,对资源理解有限,还没有摆脱传统观念和评价体系的制约;另一方面,尽管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应用教育信息资源的主客观条件已较为成熟,但教师使用资源的类型和环节仍显狭窄,资源应用层次和水平不高,资源需求观念有待引导,应用综合效益还未得到充分体现。
   2.课题的建议与启示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区域性优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推广,本课题结合前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与启示:
   第一,政府主导,创新理念,协调发展:针对基础薄弱,地域广泛,差异显著等不利因素,建议政府制定适合我国不同区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的政策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统一对优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重要战略意义的认识,充分调动各级相关行政部门和社会力量,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协调发展为特征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发展体系,坚持统筹东中西地域协调发展、城镇乡村协调发展,在提升发展的水平和成效上下足功夫。特别是政府主导开展的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以经济的成本在全国农村快速推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花大力气解决了偏远地区长久以来没有解决的问题,促进了地区间、城乡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能够充分显示“政府主导、协调发展”在促进优质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项目驱动,区域推进,评建结合:优质资源建设是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根据战略全局和重点任务的需要,建议各级政府采用了以项目驱动、区域推进、评建结合的建设运行机制,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建设工作,确保优质资源建设应用的任务落到实处。在区域推进中,一方面在保证不同类型的优质信息资源和应用模式百花齐放,先进典型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要重点有效地解决了一些优质资源建设与应用中突出困难和难点问题,实现了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发展,并使成果更好地得到了辐射和分享。同时,各个资源建设项目还将评建工作相结合,以评估促发展,制订了完善的资源建设指标和应用评价体系。通过以评估标准来考察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应用成效,引导各级部门确定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合理分配人力物力。
   第三,系统配套,制度保障,机制创新:为加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进程,需要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和运行机制。事实证明,通过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对于推进各项教育信息化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机制主要包括:(1)加强组织协调,系统规划配套:形成国家和各地的教育资源服务协调体系,理顺各级管理部门的关系。(2)严密论证,确保科学决策:从项目的立项、实施过程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和效果评估,都充分进行论证,为重大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确保了决策科学化。(3)优化资金投入,保证持续发展:加大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投入,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增加配套资金,多方筹措保证了建设经费的稳定投入,持续发展。(4)加强过程监控,展开效果评估:开展教育信息资源的相关研究,建立效果评估与实施监督机制。
   第四,实践导向,专业引领,深化应用:优质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教学应用,资源配置有效与否最终取决于教学,把先进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工具应用到课程改革和学科课堂,促进教与学的优化,是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最终表现。专业引领、深入探索多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方式与应用途径,把优质资源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个应用环节,才能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切实提高教学和管理的效益,促进教育现代化。因此,在不同特点的区域培育、树立的一批教育信息资源应用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应用深入开展方面,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还能促进了优秀经验的交流和共享。
   第五,人才为本,注重培训,提升素质: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要协调好软硬件环境、资源建设以及教师队伍等各方面。师资队伍是使用教育资源的关键环节。在资源建设与应用队伍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教师资源需求和应用方式、应用技能的引导。各级部门从注重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入手,强化专业人才应用能力的培训,逐步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提高教师创建、运用信息资源开展教学实践的水平,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学科教学中,灵活有效地在教学中应用教育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促进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我国各地的区域性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同时发展道路也任重道远。开展区域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推广应用研究,能深入推动教育信息资源的持续良性发展,在“区域”层面有效衔接国家与一线学校的教育资源建设工作,发挥优秀区域的示范辐射作用,探索适应不同地域特点的优质资源建设应用模式,消灭各类“信息孤岛”,实现优质资源的区域性共建共享,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协调发展。此外,要全面开展区域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推广应用,还涉及到了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其他系统要素,限于研究经费和时间等原因本研究未能完全展开,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探讨。


    本文网址:http://www.wzdh123.cn/show.asp?id=3567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