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基于网络校际协作学习的相互启发原理和多样性学习理论研究》成果公报

作者:徐晓东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日期:2023/2/28 15:29:55 人气:12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基于网络校际协作学习的相互启发原理和多样性学习理论研究》成果公报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作者:徐晓东

    华南师范大学徐晓东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网络校际协作学习的相互启发原理和多样性学习理论研究》(课题批准号:BCA100021)》。课题组主要成员任英杰、林书兵、谭娇连、李散散、卢丹、杨刚、黄梅红、阮高峰、傅龙。
    一、内容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建构网络校际协作学习原理和理论,以揭示这种新型学习方式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对该学习活动中发生的一些有意义事件做出一般化和系统的解释,以此满足来自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求,从而深化对该学习方式的理解,并为其深入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课题研究的另一个目的是,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以往十三年来所开展的网络校际协作学习实践,从方法和技术角度对网络校际协作学习一般化的途径和程序、学习环境设计原则、开展策略等进行系统化总结,为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广泛开展网络校际协作学习实践,提供方法论的支持,引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发展的方向。
    为此,本课题确立了以下三个研究目标:
    ①建构完善的校际协作学习的相互启发原理和多样性学习理论;
    ②建立有效的系统化校际协作学习方法体系和基于差异的学习策略;
    ③提出通过教师校际协作学习和协作教研来提高师资水平达到缩小校际差距之目的的论点。
    针对上述三个研究目标,立足于教育技术领域,从教育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视角出发,采用了理论研究、设计研究、实证研究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以解决三种不同类型研究问题所需的不同研究方法之需。具体付诸实施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如下。
    1. 关于“相互启发原理”及“校际协作教研”的研究。
    采用“理论研究范式”,以“逻辑演绎推理”为基础的“逻辑分析”方法,剖析了“网络校际协作学习的相互启发原理”。通过特定的概念和视角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逻辑演绎推理,就事论理,依理定性,以揭示网络校际协作学习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关键事件的本质。其中,用以推演的主要概念包括:启发、相互启发、自我启发;所采用的视角为:差异是一种学习资源,差异可以引发认知冲突、诱发学习的发生和发展,相互启发对方的同时、相互地自我启发。
    其次,为了提供相互启发的“学理判断依据”,本研究采用了基于设计研究的范式,进行两个循环的研究迭代过程。在第一个迭代循环中,首先进行查新研究并完成了研究设计。针对具体案例分析并提出了相互启发认知过程的假设,并进行了第一次电生理实验(ERP)。在实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同伴相互启发策略,然后进行了第一次教育实验,开展了效果分析,将得出的结论及发现,结合相关研究成果,转入了第二轮的迭代研究过程。
    在第二轮迭代研究过程中,首先根据第一次迭代过程的研究结果及相关理论回归到研究目标,分析了研究设计。针对第一次迭代的相互启发实验结果再次提出了修正的假设,并开展了第二次ERP实验。在实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修正了同伴相互启发策略,然后进行第二次教育实验,开展了效果分析,对得出的结论进行整理,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2.关于“多样性学习理论”的研究。
    采用了“理论研究范式”,以“逻辑演绎推理”为基础的“逻辑分析”方法。其中,用以推演的主要概念包括:多样性、差异;所采用的视角为:教育累加真理,复调小说理论,对话理论,个体意识。
具体的操作如下。在已有文献调研和相关案例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多样性学习理论假设;在此基础上,从上述概念和视角出发,以证实或证伪的方法进行了逻辑演绎推理;在论证的基础上,确认了对建构理论过程有积极影响的因素;最终,以演绎式推理的理论构建方法,精致了多样性学习理论。
    3.关于“建立系统化校际协作学习方法和差异学习策略”研究。
    首先,从一般化程序视角出发,采用了理论研究范式,运用文献分类和内容分析法,分析了以往十三年来网络校际协作学习的研究结果,归纳了各种基于差异的学习方法;
    其次,采用了实证研究范式,利用“相互启发原理及校际协作教研研究”中的资料和数据,抽取了对相互启发不同阶段、启发者和被启发者在启发过程中互动机制和模式、启发者知识精致化和推理等认知过程,初步建立了相互启发方法。
    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共同设计协作教研;获取教师讨论课例的会话文本、拍摄的教师互动录像等资料,通过内容分析量表、ISNet平台的认知与教授行为分析模块,获取教师校际教研效果和TPACK变化的量化数据,在此过程中,初步获取影响校际教研的因素,如TPACK、交互行为、元认知与动机、支持技术、组态结构、差异策略、相互启发机制等;采用单组A-B-A实验和t检验,分别检验了薄弱学校和优质学校教师TPACK在干预前后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了薄弱学校和优质学校教师在其他方面变化、以及影响校际教研的因素的有效性;同时,进一步收集未发现的影响因素,再迭代设计,④回归至①,递推至④,最终,发现了促进教师共同获取TPACK和提高其运用能力的有效因素。
    将校际协作学习方法、相互启发方法、基于差异的学习策略,按照校际协作学习和协作教研活动的内在逻辑,迭代建立了校际协作学习的方法体系。
    4.关于“提出缩小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论点”的研究。
    在上述“建立系统化校际协作学习方法和差异学习策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采用了以“逻辑演绎推理”为基础的“逻辑分析”方法,以“相互启发”、“多样性学习理论”为视角,提出并论证了薄弱学校师资水平提高及缩小校际差距的论点。推演的主要观念包括:相互启发原理、网络校际协作教研、差异策略、多样性学习理论。
    二、结论与对策
    1. 相互启发原理及网络校际协作教研研究结论。
   (1)相互启发原理研究结论。
    相互启发原理是指,互相启发对方的同时,相互地自我启发。即,自己即是启发者,又是受启发者。其中,“受启发”有两层含义,一是得到他人的提示而受到启发;二是,自己在启发他人的同时,受到他人强化而重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启发。
    上述“相互启发原理”中的相互启发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体间的启发,第二阶段是,达成个人内的启发即自我启发。
    第一阶段,是在主体间发生的融入或接纳对方观点的启发。构成相互启发的同伴相互提示观点,通过有效的互动,如,说服、主张、辩论等,以启发者身份,将自己的文化、立场、观点、价值观等融入对方,使同伴接受自己的文化、立场、观点、价值观等。这一阶段可以看成是主体间的启发。
    第二阶段,一旦,对方的观点融入了自身的价值体系,接下来的阶段便是实现相互地自我启发。这意味着相互启发的双方都是“受启发者”。双方需要将个体间的观点,转化为个体内的观点而实现自我启发,需要内化个体间性。即接纳他者的文化、立场、观点和价值观来丰富自身,从而开启了一条新的思考路径,由此受到启发。
    在将个体间启发内化为个体内启发过程时,往往出现两种不同的“受启发者”。一种是在启发者的启发下,能够将他者(个体间)的观点内化为个体内即自己观点的“通常的受启发者”。而另一种有能力的受启发者,既能够启发他人,或内化他者观点。同时,还能够受到自己新梳理观点的影响而重新认识自我,从而实现内化自己的新观点。这种受启发者,是受自己新梳理观点的启发,或称为重新认识自身而得到启发。这是一种“具有较高能力的受启发者”,必须具有了解自身文化和立场、观点、价值观能力的同时,又具有思维变通性,还要具有元认知能力的学习者。只有具备这一能力的学习者,才会产生这样一种内化过程和自我启发的能力,而到达这一发展阶段。这种学习者总能在发现别人的同时发现自己,而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可能性,由此增强自信心。
   (2)相互启发的认知机制研究结论。
    本研究中,研究者利用ERP技术,采用了经典的谜语问题实验范式,在给出关键提示信息后,记录了被试对不同规则的猜谜类型所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并结合了他人相关fMRI实验研究的结果,实证了受启发认知过程的脑机制和认知机制,据此得出相互启发的信息加工过程:
    首先,受启发源于“原型事件”的激活;
    其次,关键提示信息(线索)导致启发活动的产生;
    第三,建立新异联系,实现类比认知是启发活动的核心
    第四,打破思维定势,进行理解,修补心理模型,是启发活动的结果。
    由此,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启发的认知机制是一个包含“原型激活-新异类比-打破思维定势”信息加工过程,这一机制及其有效应用在同伴或同僚的合作与协作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发展传统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3)网络校际协作教研研究结论。
    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网络校际协作教研中相互启发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分析,依据相互启发信息加工过程,提出了“同伴相互启发(peer- inspiration)策略”,以促成原型启发。其具体的实施流程如下。
    ①安排校际协作教研中的协调人。
    ②界定研讨主题。
    ③抛出话题,挖掘实例原型。
    ④提供“自我提示单”,引领研讨者进行言语表达及自我解释。
    ⑤撰写研讨日记。
    2.网络校际协作学习的多样性学习理论研究结论。
    在实践中研究者通过观察发现:儿童们常常从主体的意识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重建学习活动这一事实。
    对于这一新发现背后隐含的更深刻的道理,我们难以用已有的理论做出合理的解释。这一事件促使研究者决意构建了“网络校际协作学习的多样性学习理论”。
    学习的多样性理论主张,第一,教育涉及到改变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并推动个体累加真理。第二,各种看法或真理合而不同,构成了一个以复调为基础的意识世界,多样性是这些差异的链接方式;第三,我们应该从个体意识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这样就会有各种不同的独立意识和思想;第四,对话是推动观念累加的有效途径,对话将多样性从一种抽象目标转变成教育实践。我们应该从个体意识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这样就会有各种不同的独立意识和思想。
    网络校际协作学习的多样性学习理论给我们带来了众多启示。教育应该借助差异论发现或创造出更多的多样性,以满足学习者多样化学习的可能性。因此,如果学习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实践过程,而不同的文化会形成不同学习经历系统,那么,学校教育就必须重视不同文化给学生带来的不同经验,而不仅仅是学习那些有限的内容。多样化的价值观是现今社会生存所必备条件之一,教育形成价值观,为此,教育必须肯定多样性,来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得学习者形成丰富的价值观、饱满的人格;教育也必须成为广泛接纳的教育,以影响未来的公民所做出的选择,为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3. 系统化校际协作学习方法和差异学习策略研究结论。
    (1)校际协作学习方法
    ①主持学校确定学习主题;
    ②寻找参与学校;
    ③主持学校与参与学校共同制定学习活动计划;
    ④组织学生开展网下综合实践活动;
    ⑤网上开展相互启发或相互借鉴学习活动;
    ⑥在主持学校的组织下,归纳讨论结果,决定是否开展进一步更深入的学习;
    ⑦归纳学习结果。
   (2)基于差异的学习策略
    ①基于区域间差异的校际协作学习。不同地区的学生间开展关于本地区特有文化、自然、社会习俗、价值观等的学习。
    ②基于异文化差异的校际协作学习。不同国家或地区学生为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或为了解决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所造成的冲突与问题,以协商合作方式,实践学生所能做的事情。
    ③基于世代间差异的校际协作学习。不同年龄、世代,所开展的协作学习。
    ④基于现象差异的校际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探索表面现象的差异获得对事物本质认识的协作学习。
   (3)网络校际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原则
    ①设计原则是多样性原则,包括共同性、差异性、共建性或创造性原则;
    ②设计内容。包括组织设计、活动设计及工具设计;
    ③活动设计。校际协作学习方法7步骤,及设计“基于差异学习策略”。
    4.提出缩小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论点研究结论。
    缩小校际差距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是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本时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该纲要明确指出了,义务教育中,缩小校际差距是解决教育公平性的重要方面和突破口,解决了校际差距问题,在相当大程度上解决了教育公平性问题。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课题研究者认为,理论上,缩小校际差距的过程是下面提到的不断发展的螺旋式过程。根据相互启发原理,将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建立起校际协作关系,在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为基础的互动关系中,缩小校际差距应该是薄弱学校向着优质学校这一目标不断接近的过程。在达到目标时,薄弱学校转变为优质学校,优质学校在相互启发与相互激励下,会变得更好。“变得更好”意味着,在相互自我启发下,优质学校内部的均衡发展,学校整体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以及在其它面向或新维度上的发展。因此,根据多样性学习理论,这不是通过缩小校际差距,使两者趋同,由此而减少多样性。另外,在薄弱学校转变为优质学校过程中,在相互自我启发与相互激励下,保持了自校原有学校文化特色的同时,吸收了优质学校学科教学方面的经验,薄弱学校转变成学科教学先进学校。同时,优质学校吸收薄弱学校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或在这一过程中重新发现了自身的优秀特质,在学科教学和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扬光大,不但可以创造出学校的新文化和新教学,还会扩展发展的新路径与新维度,由此而增加了多样性,教育因此而变得丰富而多彩。
    5.对策——缩小校际差距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对策
    通过分析我国校际教育不均衡的缘由,探讨了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和协作教研,在面向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潜在价值,在借鉴英国“连锁学校”的组织、运行及管理方式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的中小学校间构建跨区域的“校际协作联盟”的构想。该联盟的主要特征是:①主体独立;②共同愿景;③尊重差异,体现特色;④共享共建,共同发展。其组织与管理的特点是:①刚性管理;②柔性管理,包括四种模式:中介模式、契约模式、托管模式、“主持—参与”模式。
    该校际协作联盟,引导学校发现彼此差异,逐步扩展校际间的协作内容,在优势互补、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打破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际壁垒,使优质学校更优,薄弱学校变优,逐步提升校际协作联盟内优质教育的水平。

 


    本文网址:http://www.wzdh123.cn/show.asp?id=3564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