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校本课程 > 正文

基于校本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

作者: 来源: 日期:2018/8/9 17:22:18 人气:39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摘 要:我校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何做好小学和初中的课程衔接以更好地提高我校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我校从“科学―技术―社会”三个角度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程内容的选取和设计充分考虑我校学生的已有基础和特点,借助网络平台,尽可能挖掘学生的生活学习中的资源,以技术素养为主线组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信息技术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和科学原理。历经两年的实践研究,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获得了较大提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采用市编教材,近几年更新较快,比较符合信息技术学科发展趋势,然而对于我们这样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何做好小学和初中的课程衔接也是我们一直考虑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其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以更好地提高我校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苗逢春教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实施建议”(《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1期)一文中提到从“科学―技术―社会”三个方面来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S(科学)方面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帮助学生挖掘和理解信息技术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和科学原理;从T(技术)方面来看,应重新审视和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重视面向实际应用情境的实践取向的技术教育方式;从S(社会)方面来看,则应注重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 
  因此,校本课程设计时应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充分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 
  一、课程选材――遵循“以人为本”,贴近学生实际 
  比较小学和中学的课程内容,有相当多的重复――信息技术简介、操作系统简介、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网络基础及其应用、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这五块内容,全新起点的内容只有两部分――用计算机处理数据、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可以看出,从小学到初中的六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缺乏衔接性,现行初中信息技术课所学内容大部分在小学都学过,信息技术课枯燥、无聊、公式化,学习的知识提不起学生兴趣,因此迫切需要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内容的研发。 
  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提出:“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多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 
  案例:走进Excel。 
  中学第四册教材第1课《走进Excel》着重介绍Excel软件的界面组成,知识点比较多,考虑到本课是寒假归来第一课,结合学生的状态和心理,设计成《体验Excel》。 
  1.导入:经过一个愉快的寒假,同学们都长高了,胖了还是瘦了?我们知道体重是反映和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BMI指数可以科学地衡量健康状况,现在老师运用Excel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测试功能,我们请两位同学测试一下…… 
  2.请两位学生上台体验。 
  3.点击测试结果单元格,揭示原理―教师演示Excel中的设计好的功能。 
  4.小结:很多同学担心自己过胖,经常节食,特别是女同学,其实绝大多数同学的体重都非常标准,即使偏重或偏轻也可以通过饮食调整,下面请同学们来合理搭配自己的一日三餐,达到标准的卡路里摄入…… 
  我通过师生情感的交流,让学生很容易进入课程,特别是健康状况的测试很符合学生这个年龄段的需求。学生经过亲身体验,感受到Excel软件的原理和生活中的作用。最后我通过学生合理搭配三餐的食物,渗透了健康生活的思想。在教材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挖掘和理解信息技术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和科学原理;同时利用技术来分析社会、科技、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渗透相应的思想教育。 
  二、教材编排――打破知识体系,关注技术素养 
  以往的教材往往是按照知识体系结构编排,为掌握“技术”而学习“技术”。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而且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校本课程内容编排时,充分考虑到教学情境的创设,以面向情境的技术为主线组织教学。 
  案例:圣诞节明信片系列设计。 
  中学第三册第2课《无处不在的模板》和第3课《批量制作明信片》分别要求学生掌握模板的应用和邮件合并的功能,校本教材编排中突破单纯的知识点的学习,结合中学的教材设计,创设了圣诞节即将来临,给全班每一位学生制作圣诞节明信片的情境,设计了运用Word设计明信片―运用PhotoShop设计邮票―运用批量设计明信片这样一个完整的任务系列。学生在本主题的学习中,深深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和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一直保持着浓厚兴趣和对下一课的期盼。 
  我通过情境创设和系列任务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挖掘资源,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探究和学习技术,切实改变了以往的“纯技术”学习,课程变得生动、有意义。 
  三、课程实施――搭建网络平台,创设交流环境 
  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展示学生作品及评价?如何满足学生迫切需要交流的空间?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博客平台实施教学内容,有效展示教学任务、学生作品,构建了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网络学习平台。 
  1.网络化学习任务展示 
  信息技术课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是“任务驱动法”,以往的学习任务用大屏幕投影显示或以文件形式传送给学生,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任务,如今教师将每节课的学习纲要、学习方法、上机任务以网页形式在博客上发布,学生更乐于登录博客查看教学任务,获取任务―处理信息―尝试完成任务。在教师的网络化指导下,学生能真正有一个自主完成学习的过程,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模式。 
  2.丰富的网络资源平台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将教学相关资料发布在博客上,并通过博客日志和在博客中提供一些参考资料链接,供学生下载浏览,丰富了课程资源,甚至将课堂内的教学延伸拓展到课外。学生也可以上传自己搜索的资源到博客中,师生共同构建资源平台,学生也切实体会到了网络的应用。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可以在博客中提供相应的拓展知识,供学生自我提高。 
  3.提供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除了讲授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教师一直在探索更丰富的教学模式。有些教学模式的运用很难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实现,而在Blog上通过链接,提供丰富的相关资源,进行资源共享,体现了一定的优势。 
  4.网络化学生作品展示 
  学生的作品展示一直是困扰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以往采取FTP上传作业,学生的作品无法直观展示,不利于作品的评价。现在通过浏览博客日志,问题的探讨、研究性学习成果、学生的图片处理作品等都得到很好的展现,学生的浏览和评价的积极性都很高。 
  5.多维网络化课堂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博客的日志发表和回复体现了自评、他评、师评的充分结合,比较及时、公正地体现了评价的作用。 
  如今,博客的广泛应用对原有社会文化系统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新的冲击,适度培养学生与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理解、接受和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息技术应用习惯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信息技术课程关注社会,深切感受信息技术所蕴含的科技文化。 
  历经两年的校本课程实施,我校九年一贯制的校本课程的内容设计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的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为根本,充分考虑我校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注重知识的关联性和螺旋上升式学习,体现了我校以人为本、生动、高效的教学特色,校本课程获得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和认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度有极大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有较大提高,在各级竞赛中崭露头角。我校初步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内容体系及校本课程资源库。当然,校本课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地改进: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水平;更全面、深入、多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兴趣、特长等;尝试让学生来设计一些教学案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廷凯(“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编著.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1版). 
  [3]魏雄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文网址:http://www.wzdh123.cn/show.asp?id=840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