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校本课程 > 正文

结合学校实际 实施校本课程

作者: 来源: 日期:2018/8/10 13:23:19 人气:61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校本课程可以提升学校地品位,可以使教师形成自己的课程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实现教育功能的全面转化。同时校本课程开发还能营造一个学习型的学校文化氛围,为教师构建一个专业自我反思平台,不断充实自我、升华自我、超越自我,用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功能协调发展。 
  土地丰饶、民风淳厚的胡集镇处于乐胡路和220国道交叉处,有着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具有800多年历史的“胡集书会”,在 2006年被认定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闻名全国的曲艺盛会。这成为学校校本化、特色化发展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为此,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我们按照《纲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深挖“书会文化”这一资源,使之校本化,一系列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应运而生。 
  一、精心选择课程资源,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研发小组成员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制定了科学可行的校本实施方案,确定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具体内容,编写了教材和教学建议,形成了相对健全的校本课程体系。 
  1、低年级:知书达礼,培育谦谦君子 
  学校开发的《国学经典诵读》课程,以“诵读经典诗歌美文,传承中华千古文明”为宗旨,摘录了中华古代文化的瑰宝——《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儒家的经典片段,优秀唐诗、宋词,让孩子们在享受祖国语言之美的同时,接受中国蒙学和诗词文化的熏陶,为孩子们人生发展奠定人文根基。本着知行统一的原则,根据低年级学生爱模仿易教化的特点,学校引导学生不仅知书,还要达理。组织开发了校本课程《小学生文明礼仪》,让小学生学习中国拱手礼、鞠躬礼、食礼等礼仪,美化、礼化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中年级:知家爱乡,把根留住 
  校本课程《可爱的家乡—胡集》侧重于通过查阅资料、民间采访、社会参观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胡集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特有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更是抓住“胡集书会”这一传统文化瑰宝,让学生感受胡集灿烂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品质和审美情趣得到提高,热爱、建设家乡的强烈愿望得以激发。校本课程《现代常用农业技术探究》,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设计编排了丰富多彩的农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劳动素养,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 
  3、高年级:秉承传统,体验曲艺魅力 
  充分利用胡集书会的影响力,努力挖掘当地曲艺资源,在四年级开设了《中华评书》,在五、六年级开设了《山东快书》,并聘请当地富有盛名的山东省曲协委员白曰华先生担任项目负责人,带领学校的曲艺课程开发小组,科学编写校本课程教材,指导学生表演。学生乐此不疲,校园里一片“书声”朗朗。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传统曲艺的表演,更是通过学习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光辉灿烂,使他们能在内心深处永远对自己说: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二、注重课程科学管理,着力打造长效机制 
  1、建立课程项目负责制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务主任为副组长,部分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组长是学校课程的主要决定者和责任人;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分包各年级段的课程开发指导工作;项目组教师是课程实施与开发的主要力量,负责课程的规划、开发和实施,项目组长承担课程的日常管理工作;教导处联合校外专家负责对课程开发方案、实施质量进行检测和评定;家长管理委员会及有关社会人士对校本课程课程有知情权,评价权和建议权。整个管理体制成为完整的闭合回路,成效得到极大提高。 
  2、建立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 
  学校建立了课程审议制度、评价制度、管理岗位、责任制度、激励奖赏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来保障课程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实施。将校本课程编入课程表。《国学经典诵读》在每天的晨读课安排,每周四个半节。其他课程均每周安排一节,有专职教师负责指导,教务处按照课程表公布的时间进行随堂抽查检测。 
  3、创新课程评价机制 
  学校更新评价理念,坚信“展示就是最好的评价”,每学期都在学校计划中安排开展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如“校园书会”、“ 传承中华千古文明,诵读经典诗歌美文”、“农科技能大赛”“可爱的胡集”书画摄影展、“中华礼仪比赛”等,在活动中展示学生在校本课程中获得的学习成果。每次活动都热烈隆重,各班的学生为了把自己的亮点展示充分,提前着手准备,从而大大优化了课程的学习过程。不久的将来,“校园书会”将参加每年一度的胡集书会演出,展示学生们的才艺。 
  4、建立“一专多能”的师训模式 
  教师是校本课本课程设计的主体。校本课程的实施,引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一专多能”的师训模式。“专”指专业课,“能”指除专业课之外能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学校的师训工作目标实现了多元化,努力扬长求精。安排校本课程师资时,先让广大教师自由申报,经学校审核确定后开展工作,而后依据工作实效进行相应的评价奖惩。这种自由申报,自己选择的方式不但增加了教师对开发本课程的兴趣,而且让许多有专长的教师增强了自信心,建立了较好的导向机制。为了让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实施力,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在搭建舞台、创造条件上。每学期提出有助于教师成长的“五个一”工程:(1)参加一项课题研究。(2)撰写一篇科研论文或优秀教学案例。(3)撰写一篇课程故事。(4)撰写一份教学反思。(5)上好一堂优质公开课。在实践中,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的老师摸索出了访一访、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学一学、唱一唱、做一做等丰富的学习形式,总结出交流型、表演型,展示型等不同的课堂类型。此外,校本课程领导小组也经常与任课教师一起学习、座谈,揣摩校本课程的宗旨,一起说课、备课、检查校本课教案,鼓励教师备精品课,同时开放微机室、图书室为教师提供信息资源、制作课件,从而保证了校本课程开设的优质高效。 
  校本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程选择权,甚至有了一定的课程决策权,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专长得以培养,个性得以张扬,传统文化也得以传承和弘扬。 

    本文网址:http://www.wzdh123.cn/show.asp?id=949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