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校本课程 > 正文

“以生为本”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校本化实践

作者: 来源: 日期:2018/8/9 17:35:26 人气:26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标准的使用,让信息技术教育变得有��可依,信息技术教育已日渐规范,但不同区域不同学生之间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吃不饱”“吃不透”的现象很普通。在“以生为本”的教学大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方式的改变、课程结构的重组、校本化课程的开设等进行校本实践,努力化解其中的矛盾。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以生为本;导学案;课程内容重组;校本课程开发 
  一、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理念的不断变革,信息技术教育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家高中信息技术标准的出台,让所有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变得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下面几个问题日益突出: 
  一是必修内容过于简单,学生普遍存在“吃不饱”现象。 
  二是部分选修内容与学生的学时安排、学校的重视程度、学生的理解能力相比又不切实际,师生都深感“吃不透”。 
  破解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结构改革、课程内容的重组、将部分内容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很有必要的。 
  二、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结构,结合学生实际,重新规划教学 
  模块 
  课程标准指出,“本模块旨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这个要求告诉我们几个关键词,“体验算法思想”“了解地位和作用”“解决简单问题”。根据这种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打破章节结构,采用实用性项目模块方式来进行教学,通过具体问题的学习来渗透本选修模块需要达到的目标。 
  1.问题模块的选择 
  问题模块的选择要结合学生实际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并且项目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一定的实用性,我们初步选择了“科学计算器”“电子日历与倒计时器”“秒表”“程序的结构化设计――我的程序集”四个项目,通过这四个项目学习,力求完成本必修模块的基本要求。 
  2.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法 
  既然是项目化的模块学习,我们在教学中也采用了程序设计中的操作顺序。我们将每一个项目模块的教学分为四个部分进行教学,一是本项目所需要用到的知识点梳理,二是本项目的算法分析与代码设计,三是算法的优化与代码初步排错,四是上机实现与作品展示。每一个项目分四个课时完成。 
  第一次课,知识点梳理。在知识点梳理中我们采用导学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和讨论找到相关的知识点,如函数的使用方法、结构的使用原则、控件的属性调整方法等,通过导学案将知识问题化,通过对问题的理解形成知识体系。 
  第二次课,算法与代码设计。通过导学案的引导作用,由浅入深,由形象到具体,配合流程图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实现本项目的算法,并根据算法书面形成代码,在算法与代码的形成过程中,分组进行讨论,互助学习,取长补短。 
  第三次课,优化算法和代码。本次课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对学生经过小组讨论的算法与代码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交流找到更合理的算法与代码,达成共识,也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此步完成后就可以进行上机验证了。 
  第四次课,完成项目上机测试与作品展示和质疑。一般情况下在第三课后大部分学生就能完成项目的界面与代码设计了。本节课一是继续完成相关作品,二是对已经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通过展示与质疑,找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给作者本人或其他的同学提供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 
  3.效果与反思 
  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其主动探索精神非常值得称道。在算法设计与代码编写过程中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组合,同学间常常为一个算法相互较劲,为一段代码是否正确而相互比拼,直到亲自上机验证,老师有时也会被学生请为临时裁判,甚至有些我们没有想到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争论也豁然开朗。这种良性的学习也是我们在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少碰到的。 
  在导学案引导下的学习过程中,一般情况下100%的学生都能完成第一课的知识点梳理,80%以上的学生都能自主完成算法与代码设计,95%的学生都能完成算法的优化与代码的更正,90%以上的学生都能完成项目的最后程序。 
  分析上面现象,我们觉得下面这些原因是主要的。一是导学案的使用让学生站到了前台,引导学生学习的是由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学生学习的进程可以不随老师的指示同步,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二是小组讨论与争论让他们在思想方法的碰撞中得到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三是感兴趣的项目设计让他们都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思想,四是作品的形成与展示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可要求每个作品学生在作品上设计自己的版权信息)。 
  三、信息技术校本化实践的启示 
  从开展信息技术校本化实践的情况来看,信息技术课堂结构的变化是需要的,在大力提倡以生为本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需要我们从课堂内外、教学方法等方面来综合提高。 
  “尊重每个人,发展每个人”是我们的教学理念,也是我们进行信息技术校本化研究的目的,我们期望通过更深入的探讨和坚定的执行力来让信息技术教育这一方净土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张义兵.算法与程序设计[M].教学科学出版社,2004. 

    本文网址:http://www.wzdh123.cn/show.asp?id=851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