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校本课程 > 正文

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作者: 来源: 日期:2018/8/9 17:15:29 人气:35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校本课程,又叫学校中心课程规划或学校中心课程,是20 世纪70 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及课程标准,在分析本校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其特点是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弥补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某些方面的不足。 

  宁波市第三中学是宁波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样板学校,是一所有近140年办学历史的高级中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校探索以“合格加特色”的综合高中办学模式并取得成功,并开始探索校本课程建设,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选修课。2003年学校进一步对选修课进行改革,已初步形成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2006年9月起,学校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学校遵循历史传统与现实状况,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坚持以国家制定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等条件,立足本土,最终通过学校文化的重建开发校本课程,其间经历了一段创造性的研究实践与开发过程。 
   
  一、课程选择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学校以课程是否受学生欢迎为突破口。首先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喜爱怎样的课程,喜欢什么样的指导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意见加以整理,再根据本校教师自身的特长、兴趣、爱好提出课程的内容、形式,发布课程设置意见,供教师选择或参考。运用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由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研究,教师围绕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课程简介、课程计划等进行思考并填写课程申报表。学校成立课程评审组,对申报课程进行评审,达到开设要求的予以批准,未达要求的提出意见退回,重新研究申报,逐步完成课程的设置,为高质量、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开设做准备。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程的选择上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有独立的选择权,即既可以选择课程,又可以选择教师,打破班级、年级界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为了便于学生“双选”,在开学初按照学生的总人数,学校把开设的课程一览表发给每一位学生,此表上有课程名称、授课教师、授课地点、授课内容、课程简介、课程计划等,使学生在选课前做到心中有底。为了防止出现课程报名的热门与冷门,采用一名学生可填报二个志愿,对第一志愿已满的科目由教务处与学生商定,让一部分学生填报第二志愿。为减少工作量,学校编制了网上报名系统,该系统预先设置各学科的报名人数,并让学生在同一时间上网报名,将报名的情况在校园网上公布,且对学生公布各学期要开设的科目,使学生在报名时对自己在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的学习有一个规划。 
   
  二、课程设置 
   
  打破单一固定行政班的组织形式,按课程类型、学习内容、学习程度、.教学目标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实施课程计划。传统的行政班教学,学生是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态度学习同一门课程,而不管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快慢,是否对所学的学科感兴趣。这显然不利于培养拔尖学生和有特色的学生,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基于上述原因,学校在校本课程开设中首先是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如音乐、美术学科,学生按层次上课。美术班学生由于已开设了美术专业课,因此该班的美术选修课不再开设,其它班均打破原有行政班界限;其次是重组班。如学讲宁波话、美容与化学、插花艺术、水果拼盘、编织基础等课程,由于这些课程对学生原有的基础要求不高,因此采用学生自由报名的方法随机编班;另外还有一种特长班。如学校的机器人特长班与电脑特长班,由于这两个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和学校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重新组班。课程实施时间和空间都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在课堂教学,也可以在实验室、图书馆及校园之外;在时间上既包括课内时间,也可以延续到节假日和星期天。 
   
  三、教学管理 
   
  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教务处主要负责排课、教师教案、上课情况的检查、均衡学生选修科目的人数,监督学生上课的情况。当发生某科选择的人数过多时,由班主任和教务处一起协调。但在实施过程中光靠以往的一些常规管理方法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必须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因此,网络化管理是促进走班制实施的可靠保证。学校利用这方面人才的优势开发与引进了一些计算机选课系统、排课系统、成绩登分系统与学籍管理系统,并将继续引进与开发,采取各种措施,以确保走班制的顺利实施。 
  学生选课不仅仅取决于课程的内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决定了学生是否选择这一课程及能否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因此走班制实际上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全过程之中,这样教师在激烈的教学竞争中能主动调整课程结构,端正教学态度,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追求教学效果,能自觉地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实行走班制后,对教师教学的质与量可以通过该门课程的计划学时和选修该课的学生人数来衡量,为今后必修课采用教师挂牌上岗的方式打下基础。 
   
  四、学生评价 
   
  传统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法注重结果(考试成绩)而忽视过程,而新课程的评价恰恰重视过程,重视以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兴趣、习惯、情感、态度等各要素的综合评价,同时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生生互评,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努力目标。 
  江苏省教育厅在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意见中特别强调评价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要有他人评价,更要有自我评价,要评价学习过程,因此校本课程的考核也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看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能否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是否有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期末考核采用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的形式进行。为此,学校重新制定了学生学习评价制度,并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份成长记录档案,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五、教师评价 
   
  目前校本课程的开发少资料无教材,上一节课教案的编写要花费教师大量时间,况且必修课的备课量已经非常大了,因此实施起来很困难。学校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新的考评规定,主要有以下三条:一是上一节校本课程发给相当于日常两节的课时费;二是一学期后对教师的教案收集并选择一部分进行汇编,对入选的教师发给一定数量的奖金;三是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对获得2A及以上的任课教师再予以奖励,并将这三项内容记录在教师的个人档案中,作为教师职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另外,学校每学期末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学生汇报展示活动,对获奖学生的指导教师进行表彰。 
  宁波市第三中学在学校课程的建设上,经历了以“合格加特色”办学模式――设置选修课――开发校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有了不少收获,多项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更可喜的是教师为学生终身发展设计课程、“教育与人生为始终”的理念已形成共识,教师关注学校课程的设置,积极争上校本课程已蔚然成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大大激发。但由于目前提供课程开发的机会不多,缺乏经验积累,开发的课程有的受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起点不高;社区资源的利用、教师的工作负担工作压力过大,缺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开发课程的有关培训还无法跟上;工作量的计算等等问题还有待于解决。这些都有待于今后不断的研究实践和改进。 

    本文网址:http://www.wzdh123.cn/show.asp?id=832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