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网络教研 > 正文

项目学习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来源: 日期:2020/3/2 20:01:28 人气:45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项目学习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李凡鑫

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 江西吉安343000

摘要: 项目学习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教学方法, 具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实践能力的优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较强、 贴近生活实际应用, 非常适合应用项目 学习法来进行教学。 从实践出发, 对项目 学习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及需要注意的重点, 进行详细的论述, 指出通过项目 学习法能提高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项目 学习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0 引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 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这对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项目 学习法是实际教学中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它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突破, 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1 项目教学法的概念及特点

1.1 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 学习法, 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某一个具体的项目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了解的教学方法。 项目 学习法强调的是以具体任务为载体来进行教学内 容的组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进行任务的完成。 项目 学习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能够培育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和协作学习的习惯。

1.2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特点

项目 学习法实质是让学生完成较为具体的的项目 任务, 包括对知识的积累、 信息的采集、 实践方案的计划等都由学生亲自制定实施。 信息技术课程有其贴近生活、 实践性较强的特点,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项目 学习法, 就是让学生在完成信息技术应用任务的过程中开展学习,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进而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项目学习法实施阶段

笔者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中的《数据信息的加工》为例进行说明: 某高一学生在一学年内的 5 次考试成绩, 想让同学们帮忙参谋下, 看看适合学文科还是理科, 如表 1 所示。

1 一学年内的成绩

考试次数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

第一次 103 108 52 80 78 79 83 82 69

第二次 114 135 53 82 79 82 76 83 72

第三次 99 127 49 85 85 86 69 85 75

第四次 106 104 38 86 86 89 72 90 63

第五次 92 139 48 92 88 93 80 94 64

2.1 明确任务

项目 教学法的首要工作, 就是对教学中项目 任务的确立。在制定教学任务的时候, 教师应该对学生明确地说明任务的内容、 标、 限制条件等。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中项目 任务的设计,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 尽心设计符合课程特点的教学场景和任务, 以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需求分析: 5 次考试的各科分数表, 并由此形成一份带有结

论的分析报告, 具体任务有: 分析、 确定有利于做出判断所需的

数据; 比较相关科目 分数情况, 判断文、 理科哪项占据优势; 比较每课平均分, 判断五次考试总体成绩的好坏; 分析相关科目 的成绩发展趋势, 判断具有潜力的科目

2.2 分析任务、制定计划

在提出 课程项目 任务之后, 教师让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和探讨, 理清分析数据过程, 并收集学生对于这一任务的问题和疑惑, 并予以解答, 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引导学生制定完成任务的计划。 计划的详细步骤包括:

1 利用公式计算分析数据。 教师引 导学生利用公式“=E3+F3+G3 完成任务一: 统计出 每次考试文理科的总分。

2 利用函数计算分析数据。 教师提示学生利用函数 AVERAGE 完成任务二: 统计出每一科目 5 次考试的有平均分。 教师指出这样不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发现有数据之间蕴含的关系,Excel 中可以用图表的方式将数据信息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从而引 数据图形化。

3 数据图形化。 请学生们将 3 项任务用图表更好呈现, 完成匹配。 Excel 图表有 3 种常见的图型, 柱形图, 擅长比较数据间的多少与大小关系; 线形图, 按时间轴表现数据的变化趋势; 饼形图, 描述数据之间的比例分配关系, 要从中选择最适合的一种图型。 图表比数据更直观、 更形象, 能够一目 了然, 要做成什么类型的图表, 要根据分析问题的重点来定。

4 5 次考试各科平均分用图表方式表现出来, 要进行学科的分数比较用柱形图最为合适, 完成数据图形化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由此可以看出 理科比文科略好, 但并不明显, 因此还要分析各科每次考试是进步还是退步了,即每门课程的发展趋势。

2.3 通过折线图比较相关科目 的发展趋势

折线图可以把成绩的发展趋势表现出来同时分析多门科目的发展趋势时会发现, 各门课程的趋势线离的比较近, 不容易区分,教师引 导学生从图表中可以看出, 理科基本都是呈上升趋势的,而文科中只有历史是呈上升趋势的, 另外还要考虑到学生考试的成绩与全年级同学平均分的差值。

2.4 实施计划,即分组综合实战

根据所学知识及实施步骤的任务计划, 用图表的形式为这位同学提供参考意见, 并形成报告。 基础比较好的同学, 可尝试对报告进行修饰。

2.5 学生作品评价

在任务完成后,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摩和评价, 让学生展示制作的数据, 讲述其制作要求, 进行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教师指导学生在评价中找出自 身的不足并加以修改, 并在整个项目 教学的最后阶段进行总结性的点评, 把学生在数据分析任务中的学习过程和分析结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

3 项目教学法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3.1 任务目 标的明确

教师在对总体目 标进行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 可将总体目标分为几个小目 标, 通过完成这些分目 标来进行总体目 标的研究。 在进行任务设计时, 应对目 标知识进行了解、 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上的划分, 让学生分阶段实现, 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并能顺利实现项目 任务。

3.2 项目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 相对教师演示教学法进行比较, 学生进行计算机实践则更加有效。 教师在对课堂知识进行讲解之后, 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在实践中掌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师在进行项目 任务的设计时, 要重视项目 任务的可操作性, 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对任务是否能够完成操作考虑, 设计出需要学生操作才能够完成的项目 任务。

3.3 考虑学生的特点

教师在设计项目 任务时, 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 对学生的知识、 年龄、 兴趣、 认知能力等进行充分考虑, 任务应该遵循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的渐进原则来进行设计。 对于涉及到新内 容或者难度较大的任务, 教师可以先进行演示, 给出清晰的操作步骤, 然后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验证, 便于学生自 主学习的完成。当任务能够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并且符合学生个性特点时,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进行项目 任务的设计的时候,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

3.4 注意重点和难点的分散

项目 任务的设计应该对任务所蕴含知识点的多少、 难易程度、 相互之间的联系等进行细致的考量。 每个小任务目 标所设计和考察的知识点不宜太多, 知识点规模不宜太大, 知识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规模过大的话会使项目 驱动法偏离教学的本意。 前后的项目 任务之间应有一定的联系, 让学生通过联想来学习新知识。 一般来说, 任务的设计应该从点到面, 对知识点进行逐步的引 入, 使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

过程, 要适时地对知识进行总结概括,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5 遵循认知规律来进行概念的引入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对知识概念的引入通常是按照提出概念、 解释概念、 举例说明这一步骤来进行的, 在知识的形成中感性经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应用项目 教学法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新概念的引 入时, 应该遵循学生的客观认知规律, 学生通过对项目 任务的操作, 能够对新知识概念有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通过分析和总结, 对规律性的知识加以概括,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的过渡。

3.6 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 教学时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 项目 教学法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和中心, 教师在教学中负责对学生进行组织、 控制、 引导等任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 经过自 身的实践操作来完成不同的项目 任务, 并在此过程中得到知识、 技能、 思维和情感的增长。

3.7 注意个别与协作的统一

项目 教学法注重学生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结合统一, 教师在对项目 任务进行设计时, 应该注意对学生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要以适当的比例来进行设计。 对于侧重学生个别学习的项目 任务, 应该培养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侧重学生协作学习的项目 任务, 应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 教师应该依照学生的学习水平、 能力倾向、 性格特征等特点来对学生进行分组, 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协作学习模式来完成任务。


    本文网址:http://www.wzdh123.cn/show.asp?id=2259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