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结题报告 > 正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作者: 来源: 日期:2018/7/30 17:10:13 人气:129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名师江兴玲工作室成员    徐凤

 

摘要:在对教学起促进作用方面,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是其重要的一环,但仍未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还只限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再完善。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技术层面的效果,将整合的切入点放在了具体的技术手段上,出现了“喧宾夺主”的现象。这种信息技术的运用停留于表面,学生并未受益。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组织开展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大限度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好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借鉴别人理论成果和某些具体操作方法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和创新,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探究出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三种教研策略和五种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方法

 

正文: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更新了人们的教育观念,变革了课堂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的策略及方法。但从目前的教改现状来看,信息技术课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为主要的是课堂上信息技术应用的“高耗低效”,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往往仅限于辅助教师去强化教学内容,将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了,并未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这种辅助手段还只是停留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再完善,而学生总体上仍处于相对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未做到最大化。甚而有之,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技术层面的效果,将整合的切入点放在了具体的技术手段上,出现了“喧宾夺主”的现象。这种信息技术的运用停留于表面,学生并未受益。由此看来,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我校是一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较为先进。我校有1间多媒体教室,1间网络教室,学校每班均安装了集电子白板、电脑、视频展示台、投影仪、教学软件资源于一体的先进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系统,学校已接入互联网,各部门、办公室都配备了计算机,80%以上的教师会自编电教流程图,会自制PPT演示文稿,会利用教学软件自制教学课件,全校电子备课实现全覆盖。这些为我校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我们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目的在于学习信息技术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教育理论,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好信息技术的优势,确立以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方法等几个方面作为此次课题研究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模式、策略和方法,力求进一步探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所在。在借鉴别人理论成果和操作方法的同时,积极探索我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实际操作方案,最终找到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提炼成理论进行推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一切以网络及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对图画、文字、声像等各类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交流、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统称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是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针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管理和运用,以实现教学优化,它是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在信息传输途径、交互方式、资源形态及检索和搜寻等方面,为有效学习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2、有效教学:指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下,通过日常教学实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其效率不低于一般性课堂教学实践的平均水平,经过一段时期的实施,促使学生乐学、会学,既让学生获得当前具体的进步,也为学生今后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指教师为达到有效教学之目的,制定相关教学步骤,并以最佳手段进行组织实施。它不仅包含教育理念的倾向,还包含对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的认识,以及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它是教师选择运用最佳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其结果既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要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进步和发展。

 

三、研究目标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树立信息技术教学观,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与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4、提高教师搜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指导教师自主开发软件,建立四照园小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5、推动学校教学整体改革,创立符合我校教育特色的规范教学方法和策略体系,全面提高我校现代化教学技术水平。

 

四、研究内容

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实践,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入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内涵与特点,将现有的教育理论应用于日常教学,从而达到现有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整体优化的目的。

本课题分3个专题进行研究:

1、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2、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3、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是一种教育革新,是对全新的课程理念的诠释和体现,在组织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学习研究相关文献中的理论、方法,关注、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动态、最新理论以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并大胆吸取借鉴相关文献理论中的优秀成果。

2、行动研究法

依据发现问题、制定计划、展开行动、仔细观察、事后反思等环节,将相关素材进行分析,总结出行动与研究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方法。本课题研究,在实际操作中,可将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

3、成果分析法

在借鉴别人理论成果和操作方法的同时,积极探索我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实际操作方案,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汇总资料,建立四照园小学教学资源库,组织课题组成员编写《四照园小学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课题汇编材料》,并选取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六、研究进程

1、建立组织机构,正式启动课题研究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准备下,组建了以业务校长为领头负责人的实验领导小组,并依据课题实验方案的要求和教师个人自主申报的原则建立了子课题实验小组,建立了相应的课题管理制度,及时启动课题研究。研究小组成员要求:1、每位实验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了解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信息,理解并掌握先进的技术;2、课题组每位成员分工明确,工作责任、实验指导要到位。

2、规范过程管理, 扎实平稳有序推进

1)明确了研究目标与工作进程

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研究论证的前提下,明确了本课题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即力求凭借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巨大优势,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有效教学结合起来。引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信息技术教学观,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与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高教师搜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指导教师自主开发软件,建立四照园小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学校教学整体改革,创立符合我校教育特色的规范教学方法和策略体系,全面提高我校现代化教学技术水平。同时,明确了课题研究的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理论学习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6月),第二阶段为初步研究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第三阶段为课题深化研究阶段(2013年1月—2014年6月),第四阶段为总结与结题阶段 (2014年7月—2014年12月) 。

2)确定了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要求课题组的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实践,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入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内涵与特点,将现有的教育理论应用于日常教学,从而达到现有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整体优化的目的。鉴于此,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作为课题研究的重心,分别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另外,我们还要求各子课题组要围绕专题结合各自学科特点研究信息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程度,结合各自学科的优势进行有效教学设计,在尝试后进行完善,摸索出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并加以实践,记录成效,总结改进。

3)确定了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原则

本课题研究是一种教育变革,“信息技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实践,要求我们转变已有的教育观念,在研究的过程中充分汲取他人的成功之法。在此前提下,我们结合四照园小学的实际情况,研究确立了通过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成果分析法等几种研究方法开展课题研究。另外,为了最大程度上使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优势得以发挥,我们还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整合性原则、方向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等几项行之有效的课题研究原则。我们的研究过程将在这些研究方法与原则的指导下深入进行,并不断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完善不足,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力求获得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的成果。

3、加大配备投入,推进信息技术建设

首先,我校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坚持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持续增加资金投放,逐渐满足了本课题研究所需的硬件环境。学校先后投资7万元改造了网络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课件制作室,购置了两套电子白板设备,并为微机房配备了新电脑等硬件设施,现已全面实现“班班通”。

其次,我校购买了一定数量的教学影像、影音等多媒体资料,同时鼓励课题组教师联系平时的教学实际,自制和下载部分软件,以充实资源库。经过几年“购置加开发”的持续积累,构建了适合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平台系统。另外,我校也通过长期坚持接收远程教育资源,定期整理,归档,不断丰富完善我校特色教育资源库。

4、加强科研培训,促进综合素质提升

学校课题组成立后,课题领导小组对组员在理论学习和培训方面非常重视,强化教师培训,倾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极大地提升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素质和理论素养。

1)坚持“进出结合”,多途径提升教师科研理论素养。第一,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安排教师走出校园,观摩学习外校先进的教改模式。学校将我们课题组骨干教师先后外派到山东、重庆、上海等地学习优秀的课堂教改的成果,重点是吸取外校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成功经验,进而扩大课题研究的范围;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我校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特别邀请了相关专家来校进行“班班通”白板培训,从而提高我校教师信息技术整体水平。第二,为了解决教师经验缺乏、资料匮乏等问题,我校坚持最大化的利用学校购买的大量网络资源,以此来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获取名师的经典教案、精彩课件。这些资源的引入,使得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快速地提高。另外,学校在课题研究进程中,还经常要求教师要以课题为中心进行学习、思考、实践、总结。通过课题实验,教师们的科研意识都得到加强,课程新理念、教学新观念在教师们的脑海中逐步扎根,最终促进教师素质由量变到质变。

2) 坚持“学用结合”,多方面提高教师信息应用技能。我校因地制宜开展计算机知识的培训,结合每位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指导,外聘专家开展信息技术系列培训,让教师学习掌握上网查阅搜集资料、下载课件、运用软件制作课件等技能,并从掌握最基本的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到具备独立进行课程开发以及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结合的能力。

3)坚持“四个要求”,多层面提高课题研究管理质量。坚持做到“四个要求”:一是要求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及要求,组织上好研究课,课题组根据各位实验教师的任课情况每学期上好一堂研究课;二是要求课题组教师观看典型课堂实录、进行数据分析,作出再思考,找出成功与不足,促进教研水平提升;三是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应用多媒体资源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寻找规律,提高教学效率。目前,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各个学科实现全覆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四是要求教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课题组成员平时注重积累、结合教学实践,写好教学札记,每学年写一篇有质量的教学论文。

5、争取上级指导,提升课题研究水平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主动与上级领导沟通并多次进行交流,就课题的开展情况向专家领导请教并获得了相关支持及具体指导。我校积极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安庆电教馆安排的活动,除此之外,我校还安排课题组教师参加安徽省电化教育馆举办的“十二五”全国教育技术专项课题学习。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课题组对课题研究中有关内容的具体研究目标、思路、原则、方法得到启发,从而推动了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使课题研究工作真正做到了落实组织领导、落实目标任务、落实人员配备及落实经费保障。

6、强化进程管理,不断取得研究实效

1)对研究过程进一步深化,强化多媒体使用的策略设计和效果评价。

在课题研究操作过程中,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必须严格在日常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做到将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每一次课题活动的研究都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并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观察和反思,按照螺旋式上升的顺序开展。在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研究过程中,课前,加强对多媒体使用策略设计的研究,分析教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并进行课堂教学实施研究,对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效果进行剖析与再改进。课后,对多媒体使用效果进行诊断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再研讨,不断完善。

2)将结对观摩进一步加强,推动校际课题研究的横向交流。

课题研究启动以来,我校不断加大与外校之间的联系,相互借鉴,对相关课题研究情况广泛开展交流。2012年,迎江区开展“长三角网上结对学校教育教学交流活动”,江小琴老师作为语文学科的优秀代表在活动中执教“同课异构”课获得好评。自2012年起,我校与枞阳横埠中心学校、望江雷池中心学校、长风将军小学、岳西实验小学以及龙狮中心小学开展“五校联动”活动,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城乡教育联盟,借助网络平台积极开展帮扶结对活动。四年来,我校的徐凤、刘芳、孙开萍、任虹、江小琴、江涛等老师均下乡执教,为农村学校传经送宝,得到了教育局领导、专家们的一致好评。2015年,我校再次承办“五校互联”活动,陈春丽老师执教的观摩课及语文团队的精彩点评得到领导及同行们的高度赞许。随着课题研究交流活动不断加强,我们的视野不仅越来越开阔,课题研究经验也日益丰富。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了学生素质大发展

2012年开展课题研究以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经普遍应用于我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教研活动中。尤其是201年各班教室安装了班班通之后,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使用率达95%以上。在教学中,各科教师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视频、图像、声音、文本等多种媒体信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充分感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的教学质量也稳步提升。三年多来,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学业检测中名列前茅,喜报频频。2012年,在全市七年级学情检测中,我校毕业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语文学科和英语学科均夺冠,数学学科也获得全市第四名的好成绩。其中进入总分前50名的有7名同学,我校也因此被市教育局授予市区小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在迎江区四年级检测中,我校获得语文和英语学科第三名的好成绩。开展课题以来,徐凤、江小琴、陈春丽等教师指导学生在各类刊物发表作文达30余人次,参加各级征文大赛获奖达20余人次。在市级书画、航模比赛中,我校学生的成绩均名列前茅。我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要求,开足信息技术课程,配备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对学生电脑编程、电脑绘画等多方面精心指导,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很大提高。同时,我校还开设了信息技术编程班,组建了信息技术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我校20多名同学在市、区电脑编程及电脑绘画比赛中获奖。2015年5月,方进老师指导的电脑编程团队及陈春丽老师的信息化班级管理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成果展上精彩亮相,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2、推动了教学水平上台阶

自从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实验教师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进一步审视了课题研究的意义,与课改同行,教育思想及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三年多来,课题组老师成绩喜人。2012年江玲老师当选为安庆市电教协会理事会副会长,刘芳老师当选为安庆市电教协会理事。2012至2014年度江玲、刘芳、徐凤、任虹等多名教师被评为“安庆市先进教研个人”。2012、2014年度徐凤、刘芳老师被评为“安庆市优秀教师”,2014年任虹老师被评为“安徽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013年马健老师被评为迎江区“优秀共产党员”。徐凤等10名教师被迎江区教育局授予“名教师”称号,陈春丽等4名教师被迎江区教育局授予“名班主任”称号。开展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老师们的科研水平迅速提升。江玲、刘芳、陈林、徐凤等多名教师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在省市级电教学术作品评选中,课题组老师各类作品获奖达20余次。与此同时,课题组老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屡获大奖。2012年徐凤老师作为安庆市唯一代表参加第五届省小学语文学科优质课大赛,以总分第三的好成绩获得全省一等奖,该成绩为我市语文学科历年来参加省级优质课大赛的最好成绩。下半年,徐凤老师作为安徽省代表参加“第三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课比赛”再次荣摘一等奖。同年,孙开萍老师参加的全省第五届体育学科录像课比赛获得一等奖,后又作为安徽省代表参加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展示课比赛再次荣奖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课现场展示。2014年,在全省第六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大赛中,任虹老师荣获一等奖,并推荐代表安徽省参加明年全国比赛。徐凤、马健、鲁绪贤、江小琴等8名教师在安庆市首届微课大赛中获奖。江小琴、江涛、陈春丽老师在迎江区评课比赛中均获一等奖。在全区基于电子白板技术的“三环五步”模式课程教学大赛上,四照园小学朱红霞、江涛、徐琳娜、江玲等四位教师,分获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3、构建了教学教研新策略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日常教学进行了信息环境下教学研究模式的构建。模式流程为:

具体操作策略有三种:

1)“同伴互助”教研模式

为提高课堂实效,推动“互帮互学”,结合我校实际,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同伴互助观摩课”活动。要求4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每学年度上一节校内公开课。语、数教师以年级段为单位,其他教师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上课前,同年级组(同学科组)老师开展集体备课,制作课件,由主备教师上一节观摩课,其他教师听课、评课。参与活动教师将上课教案和听评课相关情况填写到“活动记录表”,并利用教研组会议适时组织互动研讨。

2)“师徒结对”帮扶模式

为加快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更好地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辐射作用,我校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开展“师徒结对”帮扶活动。组织陈林、徐凤、孙开萍、任虹等11位学科带头人、名教师利用“三名”工作室、教育博客、“1+2”教师读书俱乐部、百名教师结对等网络平台,以“对话、交流、共享、共赢”为目标,通过“教学探讨”、“课题合作”、“同课异构”、“集体备课”等形式与青年教师开展师徒帮扶活动,推动构建“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网络教研模式,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推进学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3)“资源共享”备课模式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学校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基础学科率先开展电子备课,并逐渐向其它学科扩展。此模式要求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三方整合的新型教学手段进行研究,探索实践“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并以电子教案形式进行反映。每学期各学科由教研组长牵头负责组织实施,由各备课组长具体进行备课分工,主备教师要在体现集体备课精神的前提下,深入钻研,撰写教案并提前一周备好电子教案蓝本,并上传到学校电子备课“百度云盘”平台指定的相应学科、相应年级文件夹中(如“一年级语文”),执教教师将教案进行二次修改后在自己的备课文件夹中进行存储。每学期期末,由备课组长将所有电子教案和二次修改后的教案分类整理,提交留档,从而形成资源共享的备课模式。

4、探索出课堂教学新方法

1)创设情境法

多媒体在创设间接的教学情境、指引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创设一种生动的学习情境,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激发其学习热情,引导其自主参与学习的有效做法。而这些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以其技术上的独特优势,譬如鲜明的色彩,逼真的画面为教学打开信息通道,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集文字、图像、动画于一体的逼真效果更容易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既可以接受大量的教学信息,又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使学生感到课堂的鲜活有趣。同时,还能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这些均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望其项背。

例如,教学《9的认识》时,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利用课件创设了教学情境:咱们安庆动物园迎来了一群新的客人。同时课件播放:动物们陆续走进动物园(学生们很快进入情境,马上跟着数起来),1头狮子进去了,2只小白兔进去了,3只梅花鹿进去了…8只猴子进去了,当9只山羊进来时,有的学生就不会数了,此时可以让小山羊自己介绍,同时出现一个大大的数字“9”,在游戏中学生很快就把“9”的读写法牢牢掌握了。

2)催化求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直观形象、色彩绚丽的画面会为学生提供认知的直观材料,相比传统教学方式的课堂,这些难得一见的场景,使学生的注意力极易被吸引,能动性将极易被调动,从而逐步实现信息技术成为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求知欲望的催化功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遵从教学规律,从教学实际出发,注意其开放性、灵活性和科学性,最终回归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教学“立定跳远”时,如果我们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反复训练,势必使学生们感到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失去练习的兴趣。但如果利用媒体创设情境:“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小兔白白,青蛙乐乐和小松鼠加加3个好朋友一起去郊游。可是有条小溪流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乐乐和加加轻轻松松就跳过了小溪,可小兔白白却怎么也过不去,这可急坏了大家,但小兔白白并没有灰心,最终跳过了小溪。同学们,小兔是采用哪种跳跃方法跳过小溪的呢?”经过老师的引导,同学们探讨出跳跃练习的不同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反复练习,学生最终练会了跳跃方法。

3)难点突破法

“教学难点”是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信息技术在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只要找准教学切入点,再对媒体资料声、形、色特质加以有效整合,便可模拟出各种生活场景,创造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得到催化,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使学生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例如,在突破《井底之蛙》教学难点即“围绕中心意思表达内容”的写作方法中,可以第一段作为范例,利用课件展示批注的做法,让学生了解本段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围绕中心意思表达内容”的方法。接下来,在学习完第二段,感受了“鳖之大乐”后,可以播放一段大海的视频,让学生依照第一段的写法练笔。有了批注教学的铺垫,有了视频材料的科学介入,学生写得很精彩,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4)以点带面法

传统教学中的纸质课本在信息技术时代下作用显得极其有限。而网络则可以以超文本链接方式将超大容量的资源信息与知识信息有机组织在一起,为拓展学习资源提供了物质和行为方式的基础,解决了拓展阅读的素材来源问题。当前的语文课本,每一个单元即为一个主题,单元内编排的几篇课文内容相通,体裁同属。利用信息技术选择与课文主题相近、相似的材料,从课文这个“点”拓展到主题材料这个“面”,使学生在主题式的学习中作为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将阅读向生活拓展延伸,对提升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如在教学“亲人”这一主题单元时,可用魏巍的《再见了,亲人》《我的老师》等文章作为讲课素材,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亲人”的内涵。上课时,可播放地震救灾的战士、抗洪抢险的官兵、抗击“非典”的医护人员等视频资料,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亲人”之爱。再如,执教《圆明园》一课时,可围绕“圆明园”这一主题,进行相关信息资源的收集、运用,引入圆明园毁灭的真实史料,通过毁灭前后图片的强烈对比引发学生思考。

5)情感共鸣法

创造性思维的直接体现是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而联想和想象不仅可以成为学生对知识作进一步理解的催化剂,更可对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行一次“渲染——感动——共鸣”的情感洗礼。信息技术的介入能提供引发想象的触点,指明引发想象的方向,避免了盲目和无限发散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强化了情感教育,提升了课题教学实效。

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可以播放相关的音频资料,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画面。最后用课件播放众鸟纷飞的热闹情景,让学主把所想象的与所看到的进行比较,感受到鸟的天堂的意境美,产生情感共鸣,并伴随着情感共鸣学习课文的语言。

 

八、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巨大优势,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有效教学结合起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师的教学向“以学定教”的方向转换。

2、怎样才能使得课堂教学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实现最优化,进而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3、怎样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成为所有学生发展的平台,最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形成。

 

注释和参考文献:

◆杨佳爱:谈如何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科学教育家》2008年版。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马颖峰:《网络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网络教学模式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版。

◆孟祥利:《现代教育教研》,中国期刊网2012年第2期。

 

    本文网址:http://www.wzdh123.cn/show.asp?id=732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