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结题报告 > 正文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有效学习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 来源: 日期:2018/7/30 17:09:32 人气:243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有效学习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从2011年开题至今,我们已经走过了五年多的时间。这也是我校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五年,我们在不断学习研究中让课题研究更加有效,成效更加明显。一是,学习借鉴信息技术环境有效学习的相关先进教学理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同伴互助的校本研训方式,引领教师在教育思想上超前,让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总结调整课堂教学结构。从传统的课前预习→课后练习拓展转变为:借助于我校教育云平台,把教学内容向课前→课中→课后全部开放,从而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有效性;三是,在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方面,不断学习、完善和有效推进。先后开辟了“小南坑小学博雅教育博客圈”“小南坑小学微信交流平台”“小南坑小学教育云平台”三种学习交流平台,它们在不同时段、不同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课题实验的开展;四是,在网络+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方面,从ppt、录音机→白板教学→微课→微视频+翻转课堂。基于信息技术,我们研究在不断深入,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我们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高效,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博客 有效学习  教育云平台  翻转课堂 微课

一、引  

当前,“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有效学习”是重点研究的前沿课题。关于有效学习,人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这里讲的有效学习主要是指自主性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对学习所产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发达国家从1994年开始就利用因特网进行教育活动。美国人依靠网络实现“终身学习”。1995年,日本实施著名的“百校计划”,全国有111所中小学参加了这一基于网络的学校间的共同学习计划。此外,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在利用网络构建学习体系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文献综述)

当前国内外有关学者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学科教学方面有着较为广泛的研究。这些成果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思考。但是,专门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有效学习活动的课题相对较少。如:有一些课题是侧重学生采用某种单一方式进行有效学习的研究,缺少对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全面、整体的研究;还有一些课题是关注单一学科的有效学习,缺少对小学生学习活动普遍的综合性研究。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的有效学习方式,还缺乏整体性、前瞻性、操作性较强的经验。如何在已经建立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科学、合理、高效、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之中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仍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 课题研究的延续性及其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需要

2001年,我校成为“阳泉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五”期间,我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积累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初步经验;“十一五”期间,我校又承担了阳泉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反思型教师成长的行动研究》,获阳泉市B类成果奖;“十二五”之际,我校申请承担中央电教馆“十二五”重点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有效学习研究》,可使我校对于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在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继续不断深入。

2.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需求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人们对大量的信息给予独立判断、有效筛选和科学整合。信息素养成为信息时代公民的基本能力。作为学校,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有效学习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信息技术环境资源,更有效地开展各类学习活动,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3. 促进教师自主的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给教师专业化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和深刻变革。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使传统知识资源被教师垄断性地占有和使用的状态得以改变,使得知识资源共享和最优化利用成为现实,使得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在学习者大为扩展的视域内渐去消解。平时不注意专业化发展的教师,再也得不到学生对于其渊博学识的敬仰。为此,我们瞄准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有效学习研究》这一课题,它必将对我校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提高专业化程度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之,我们将通过研究,解决目前阻碍有效学习的“瓶颈”。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基于信息技术环境各学科开展有效学习的规律、途径和策略。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网上获取、分析、存储、加工以及应用知识信息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有效学习”的目标。

2.通过本课题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提高全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与信息素养,形成一支专业化、研究型的师资队伍。

3.继续实施网络+“课题引领+主题突破”的校本教研方式,促进科研与教研、探索与应用的结合,全面提升学校的教研质量和教学质量。

4.结合本课题研究大力开发与积累一批高质量的多媒体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我校的校园网站、校本资源库与相关学习平台,加速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研究内容

1.研究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科开展有效教学的规律、途径和策略。在我校研究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各学科学习模式(流程),同时研究创建相应的新的评价标准体系。

2.研究网络+信息资源如何能够更加有效的应用。教师能够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全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信息素养、科研能力、设计有效学习方案与实践能力等。

3.研究如何丰富小南坑小学教育云平台资源,教师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网上获取、分析、处理、应用各种知识信息的学习能力,尤其是独立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4.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网络教学设施,构建理想的信息化教育环境。根据各学科的教学任务及其特点,从学习模式的具体要求出发,开发、设计、组合各类信息资源,构建综合性专题学习平台。

5.研究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实现网络+微视频+“翻转课堂教学环境,通过校本研训与实践,总结、推广应用研究成果,推动全校教育教学的信息化。

研究的对象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基于网络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和学习平台汲取有关学习需求的相关信息,获取所需的知识,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的技能,形成自学能力,提升自己在信息技术环境学习的技能,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文化素养,提高教学效率。

研究的方法

坚持建构主义思想,信息技术为建构主义学习提供了最理想的认知工具。学习资源是多媒化、多样化的,信息是自己搜寻得到的,关注的是问题,强调的是过程,采用的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整个学习过程是开放的、自由的、有效的,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的有效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获得需要的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高效率地完成学习目标。经过审慎研究和科学评估,我们确立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致,先建模再破模,先资源后硬件”的推进策略,提出“培训先行、课题引领、实践推进、平台共享”的研究方法。

技术路线

我们确立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致,先建模再破模,先资源后硬件”的推进策略,提出“培训先行、课题引领、实践推进、平台共享”的研究方法。基于这样的研究思想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寻求技术突破。一是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如何开展有效学习活动,同时还要落实到创建各学科的学习模式上;二是强调网络+“课题引领+主题突破”的教研方式,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带动教育教学活动、校本研训工作,转化为日常教学行为。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准备阶段(20114月一201112月)

20114月,我们确定了课题研究内容,制订了研究方案,成立了课题组,由校长张志明担任课题组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及管理。与此同时,我们进行了现代教学理论、科研方法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关培训,以基本的操作和平台的使用为主,学校培训老师,老师培训学生或家长,为开题后师生能自主开展研究做准备;制定了各学科的课题研究计划、学习模式评价指标及相关研究制度。

(二)第一轮实施阶段(20121月—201212月)

2012年,我校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与运用。我们邀请有关专家来校做了白板的使用培训,召集全体教师进行了课题的培训,并安排了主题为基于有效应用白板教学的“信息杯”赛讲活动,全面推进白板普及运用白板开展日常教学活动。

建立学校管理平台,加强“博雅教育”教师博客圈和“花开的声音” 学生博客圈的管理考核,并在《语文报》建立学生作文空间。我校博雅教育教师博客圈访问量近24万人次,“花开的声音”学生圈访问量近3万人次。老师们在博客中敲击教育故事,反思教学行为,研讨课题研究,发布管理公告,抒发教育感怀,分享教学资源,教育思想在博客圈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1212月,我校被阳泉市教育局评为“十一五”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学校、被阳泉市教育局评为“十一五”教科研先进集体、被山西省电化教育馆确立为山西省首批信息技术学科基地校。

(三)第二轮实施阶段(20131月—201312月)

2013,我校继续深入实施研究方案,将各教研组的主题研究和已形成的多种学习模式在全校范围进行推广。巩固科研与“微信”教研相结合、探索与应用相结合的成果推广制度。同时,我们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各学科学习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平台的建设,继续进行课题理论、科研方法、信息素养等校本培训,为结题工作做好准备。

启动两届“信息杯”教学赛讲活动,要求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教和学”深度融合。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凸显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学观念,由过去关注自己教什么,怎么教,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二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三是借助小南坑小学教育云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的实践操作,积极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借助教育云平台引导学生自学-互相学习,然后带着问题到课上集体讨论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随时学习成为一种可能;践行两种模式,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数学、综合、音体美信息学科);“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语文、英语学科);实现一个目标,即引领全校教师、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有效学习研究,从而实现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与教师教育技术专业化整体发展,提升课堂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学效率。

我们引入了“基于微课辅助教学的课堂教学研究”。学校先后组织了三批实验教师赴省城太原学习微课制作技术。学校成立了“微课工作室”,由张秀英老师专职担任工作室负责人。主要职责是负责微课的开发与研究。张秀英老师深入钻研,广泛学习,对全校老师先后开展了“手机+白纸”和“录屏软件”两种制作技术的培训,开启了微课辅助教学的探究之路。20134月,我校承办矿区教育局组织的有效教研现场观摩暨“微课”展示活动。矿区教育局、教研室领导以及各小学的校长、学科教师代表共计15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会上,我校语文、数学、书法、音乐、美术五个学科的8位老师,做了“微课案例”展示,此次活动受到参会领导与老师们的高度评价。

(四)结题阶段(20141月—至今)

由于客观原因,博客圈部分功能受限,我们开辟了另外一个学习平台——阳泉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小南坑学校教育云平台)。这个新平台的使用我们学校是首当其冲,客服人员定期或利用微信群为我校教师提供技术指导,我们的平台资源迅速丰富,单元备授课、建课。信息技术教研员齐媛和班主任教师组织全校一千多名学生的注册和培训,经过一个学期的筹备,平台正常运作,服务于教学,有效促进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与此同时,我校开展“信息杯”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主题为: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全面推进微课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老师们制作的微视频画面精美,声音清晰,重点突出,技术已经很成熟,并且在我们矿区范围内走在了前列。兄弟校纷纷向我校取经,我校教师张建英、张秀英应邀为三矿中学、刘家垴小学、南楼小学进行了三次微课制作培训;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齐媛代表矿区分9次为矿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研究系列讲座,促进了校际间的交流学习,深受赞誉。由于课题的引领,我校在信息技术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我们全面整理资料,进行数据统计,撰写结题报告,准备接受中央电教馆及省市电教馆领导和专家的验收评定。但是我们的研究还未停止,我们又开始了基于教育云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三、研究成果与分析                                                                                

(一)开辟了三种学习研究平台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通过不断探索尝试,先后开辟了“小南坑小学博雅教育博客圈”“小南坑小学微信交流平台”“小南坑小学教育云平台”三种学习研究交流平台,它们在不同时段、不同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课题实验的开展。

1.基于教育博客的课题研究

因教育博客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因此我们把博客作为课题研究的新型平台。在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有效学习研究”这一实验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统一要求各科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中新增两个栏目:一个是“信息技术环境研究”,从不同视角研究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师;一个是“**学科学习资源”,针对所教学科搜集多方面的信息资源,服务于学生。教师以学科组、教研组为单位,通过博客交流、论坛研讨、课型实践等渠道积极开展课题实验研究活动,积极探讨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促使老师们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

除此之外,学校把构建信息资源库作为经营和管理博客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教案、学案、试卷、教学案例等等。细读这些来自一线老师的教学点滴,无不蕴涵着我校教师对新课程探索的激情和创新的智慧。

⒉ 基于微信平台的校本研修

2013年由于教育博客网站受到限制,我们创建了小南坑小学微信平台(小南坑小学管理核心团队、教研团队、教研组长团队、数学教研团队、语文教研团队、英语教研团队、综合学科教研团队、音体美信息教研团队、微课工作室团队、教辅工作室等13个微信群)。六届“信息杯”教学赛讲的每一阶段赛讲之后,郭少娟校长和分管教学的荆彬宏副校长及各学科教研员带头,借助“微信”与学科教师及时教研,针对翻转课堂中的教学得失进行交流研究,对操作流程进行总结,帮助老师们答疑解惑,共同改进。微信教研打破了传统的办公室教研的单一的教研模式,彰显了它独特的魅力,让随时教研成为了可能。各科教研员将信息技术应用的优秀课例发布在学科微信群里供老师们下载学习。全校教师在这里上下联动,协同合作,资源共享,思想共振,精彩频现。

⒊ 基于云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放眼当今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由传统课堂和在线学习有机组成的“混合学习”成为技术融合学习的新趋势,而翻转课堂的实质就是混合学习。基于此,我校也在学习和尝试中开始了对翻转课堂的探索和实践。经过前期的学习培训、课题实验和实践积累之后,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进一步充实,应用整合能力进一步提高,而阳泉市教育云平台的开通更是让我们如鱼得水,使我们的资源得以规范整合和广泛共享,我们的翻转课堂研究迅速驶入了快车道。

目前,我校师生全部注册并登录了阳泉市教育云平台,我校成功搭建了学校门户、班级门户、学生门户,真正实现了人人通;我们建立了本校的课程资源库,我校教师开发和自主编辑课程共100多节,有部分教师已能熟练使用教育云平台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国家、省市区电教馆领导三次莅临我校视察调研教育云平台应用工作,对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及网络课程研究工作给予了肯定。

(二)构建形成了各个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从本课题开题以来,本校教师上了200多节教学研究课、公开课,各学科教师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和构建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框架,分别是语文学科合作高效式互动模式、数学学科“六环节”教学模式、英语学科情景探究型互动模式、在艺术、科学、信息、综合实践等学科中,运用云平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微课”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效融合。这些教学模式集诸多智慧于一身,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课堂教学范式,真正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构筑了开放、优质的教育新格局。

⒈ 语文学科中的合作高效式互动模式

这种模式流程是:课前,利用网络收集资料(主要让同学们各自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围绕同一主题,利用网络作为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培养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课上,围绕主题进行展示交流,遇到疑难、不能解决的教师再有针对性的集中讲解。例如:在讲授《詹天佑》一课时,安排了“运用网络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协作式学习”这一环节:即在学生了解课本上的基本内容后,根据教材中的要求列出一些主题供学生选择,主题确定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各自的主题,上网搜查各种相关资料,之后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大大增加了课堂知识的厚度和广度,培养了学生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天地,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⒉ 数学学科“六环节”教学模式

数学学科“六环节”教学模式流程为:课前预习、初探新知→课时交流、补充完善→问题导引、深度理解→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分层巩固、形成技能→课后拓展、延伸问题。

环节一:课前预习、初探新知。教师为学生提供自学提纲、知识导航或表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自学课本、请教他人等方式进行课前预习,完成对知识初步的探索。

环节二:课始交流、补充完善。课始,师给与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取长补短,完善自学成果,答疑解惑。运用白板、实物投影或者直接在云平台上进行汇报展示,提出共同的疑惑。老师利用云平台的大数据反馈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

环节三:问题导引、深度理解。教师通过有层次的问题将教学的重点引出或适时强化,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或重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环节四: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总结学习过程,提炼学习方法。

环节五:分层巩固、形成技能。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环节六:课后拓展、延伸问题。给学生布置拓展性的问题,将学习延伸到课后,同时为下节课做准备铺垫。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复式条形统计图》,利用云平台这个平台来教学,让互联网+的时代与我们的教学真正接轨。课始学生选择统计表、课中讨论区发表信息,课结束时完成练习题,人人动手,完成提交,老师在第一时间通过大数据统计,明确完成情况,教师会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有的放矢进行纠错,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画法时,颠覆了传统课堂,录制了两段微视频,第一段视频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第二段视频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微视频的演示比现场操作距离更近,示范效果更好,学生更容易接受。看完之后完成学习单中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得心应手。如果有学生缺席或者某个环节没有听懂,课后可以回放视频。回放课堂,再次学习。

3.英语学科中的情景探究型互动模式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话题。此环节可以利用预设的多媒体音乐情景导入、影视情景导入、图片情景导入、模拟活动情景导入、游戏竞赛情景导入等形式导入话题,来介绍对话课内容的背景。这样导入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之后汇报交流课前学习。

第二环节:展示情景,媒体呈现。该环节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白板等形式展示情景,呈现对话内容,让学生听或视听,教师结合对话情景讲授新的语言点,以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环节:融入情景,机械操练。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角色中,去掌握语言知识,并进行必要的机械操练。这是一个机械性的操练、模仿、重复、套用句型等的环节。先由教师引导学生读,再分角色读,从而体会不同角色,不同语境的语音,语调以及语言表达习惯,为下一步交际操练奠定基础。对话操练、师生自由对话、表演。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跟读录音机;然后可将对话中某些词替换,让学生将新的对话进行反复练习;最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扮演对话。

第四环节:延伸情景,交际操练。在掌握了对话内容的重点难点后,学生通过模仿、机械的操练后,再在教师延伸情景中充分利用对话内容进行交际操练。交际操练的合作者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

第五环节:拓展练习,以学定教。常规作业与网络作业相结合,从20156月,我们正式加入“一起作业网”这个平台,我们要求家长注册并下载了一起作业网的客户端,老师精心设计作业,每天保证孩子网上学习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一起作业网上的资源非常丰富。无论你是想让孩子预习,还是复习,提供丰富的题型,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情进行选择。

通过一起作业中的学习报告,教师从后台了解高频错题,使每个孩子有针对性的练习,真正的实现以学定教。

4.在艺术、科学、信息、综合实践等学科中运用云平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运用网络+微视频+教育云平台辅助课堂教学,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这种“混合学习”模式的实践,改变了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方式。在如今信息化时代智能手机、数码相机已基本普及,微视频就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真正改变了教与学方式,只要将教师的示范过程(教学的重点难点)用以上工具录制成微视频,上传到教育云平台,并配有自主学习单。学生课前,看视频→做练习,(课前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情况,进行反复观看,完成自主学习单。)课中,老师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交流→练习巩固,深度学习。课后,可以根据教师设计的训练,进一步拓展延伸,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这种“混合学习”模式既有助于教师教(教师通过云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学生对于哪个知识点有困惑,备课时更有针对性),也有助于学生学。

例如:美术教师魏利赟运用教育云平台教学《花手帕》一课时,她先在课前上传自主学习内容——“染纸的基本折法”即田字格、米字格的教学视频,又创建了基本检测题。学生根据在云平台根据自学提示,观看“染纸的基本折法”视频,并尝试折叠,完成检测。老师通过平台的大数据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到同学们是否观看了染纸基本折法的视频,是否折出了“田字格”、“米字格”。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质疑问难,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以学定教,随时调整课堂教学预设。帮助每位学生都掌握基本折法,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创新折法,拓宽了学生思路,增加了课堂知识密度,高效地解决了教学重点。课后学生根据平台拓展内容继续学习,尝试探索新的折染方法,拓展了学习时空。

5.微课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在综合实践活动类课堂、信息技术课堂、艺术类课堂中最常用的是操作演示类的微课。我们把微课根据情况用两种方法处理:

①老师可将教学重难点或者学生不易掌握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做好针对性的讲解和制作,并用录屏软件将屏幕演示和语音讲解录制下来,再经后期编辑,将之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②在处理教材时,首先应该将课堂的知识系统分成许多个模块,形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然后教师根据知识点设计问题,并将准备好的微课资源传输给学生。这样,学生遇到问题就可以直接点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进行学习。

王宝霞老师执教《花团锦簇》时,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花的特征,掌握用皱纹纸制作纸花方法和步骤,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一个班有40多个学生,教师站在讲台前做示范,学生坐着完整观看示范的过程难度很大,尤其一些细节处理更是看不到。在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时,她用手机机将纸花的制作过程拍成了微视频进行播放,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分析自己的问题所在,并自主总结出纸花制作呢方法和技巧。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也填补了传统教学操作示范难的遗憾,所有学生都能通过大屏幕清楚地看到老师的示范过程,而对于教师而言,也省去换班上课准备和携带繁杂教具的不便。

“微课”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教学实践,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体验成功,收获快乐,感到幸福。“微课”还有助于优化和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为教师达成教学目标提供支持,从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集结了一批教研成果和优质网络教育资源

201310月,我校教学研究会正式成立。教学工作研究会的成立,大大地调动了优秀教师的积极性,30位教师的参与,给学科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目前为止,共有11项研究成果成形,分别是音体美信息学科图片集《博雅教育 艺苑争辉》《音体美校本教材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图集》、课改ppt《行动中研究 实践中提升—问题导学模式探索之路》《开放性试题汇编》《优秀教学反思集》《优秀教学设计集锦》、课堂评价语集锦《激励,让孩子更有自信》、学生优秀日记汇编《讲述自己的故事》、博客教育成果《专注博客成就博雅》、教导处专刊《教苑花语》。这些研究成果中都包含着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学习的探索轨迹和实践成果,以及教师在模式探索、教学设计、课堂评价、教后反思中的点滴体会,是课题研究的珍贵结晶。

在我校组织开展的六届信息杯教学赛讲中,共评选出40余节精品课例,教师自己制作微视频30多个。在山西省微视频制作评比大赛中,我校共上交作品13个,有12个作品获奖,占矿区全部选送作品的三分之二;在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系列活动中,我校学科教师总计晒课82节,其中语文33 节,数学18节,英语5节,综合16节,音体美信息10节,晒课率达到92%。这些网络课程资源大大充实了我校云平台的资源库建设,也为教师的共享和交流提供了便利,是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宝贵财富。

(四)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幅提高,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为了继续引深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课堂实战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课题研究。我校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组织了第一、第二届“信息杯”教学赛讲。比赛分四轮进行,第一轮是骨干、能手的引路课,第二轮是教研组长的示范课,第三轮是全体教师的亮相课,第四轮是评选出的“十佳青年教师能手”作展示课,意在通过引路、示范,最终达成全体教师的“达标”。四轮课各具特色:引路课引领辐射,领略能手教学风采;示范课模仿典范,教研组长不甘示弱;过关课积极参与,教师个个追求完美。老教师热情关注,青年教师学习成长,特别是在每一轮赛课之后的全校大教研活动中,学校领导、教研员和全体一线教师共同参与其中,争论教法,缕清思路,提炼思想,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悄然发生着质的变化。许多教师从学校赛课中脱颖而出,成为省市区乃至国家级赛课活动的佼佼者。

201212月,郭少娟校长在阳泉市中小学“主体型”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小学校长模式比赛一等奖,被阳泉市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一等功。刘万明、张建英被评为阳泉市“十一五”教科研先进个人。王宝霞和齐媛老师在2012年度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佳”系列评选活动中荣获小学美术和信息技术“十佳”教师称号;201211月,齐媛老师在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中执教的《夸夸咱大连——图文混排》一课获一等奖,她撰写的《信息技术课导课八法》在“第八届全国中青年教师(基教)优质课大赛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

201310月王宝霞的白板课例《小小手》和李兆婷的白板课例《等量代换》荣获2013年阳泉市中小学教师电子白板应用技能大赛小学组一等奖;201311月,我校被评为2013年阳泉市“班班通”教学应用及教育信息化推进活动先进学校。在矿区第二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竞赛中,我校教师尹晋涛获二等奖,杨俊青和王娟娟获得优秀奖;201312月,语文教师李爱芝在中国教育学会现代教学艺术研讨会暨第三十八届“创新杯”全国教学艺术大赛中,执教的《卖木雕的少年》被评为一等奖。

与此同时,我校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辅导的学生电脑绘画作品在省、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频频获奖。

(五)学生成为课题研究的最大受益者

课题研究在改变着教师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学生。我们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借助互联网技术,把“吸收”与“内化”两个阶段的学习进行“翻转”,即课下通过《自主学习单》、观看微视频等途径进行“吸收”,课上通过讨论、交流、释疑解惑等进行“内化”,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在线学习与面对面教学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了个性化的“有效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个性特长得到了培养。如今,我校两个实验班的学生基本能用云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师生在线互动,有的学生自己还制作了微视频进行上传分享;课余时间,学生登录云平台便可进入“学科学习资源”采撷知识的琼浆,登录个人空间便可敲击电子日记,记录成长足迹,许多学生作品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参加了全国作文大赛,受人青睐。

(六)推动了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着眼于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不断探索有效学习的信息教育路径,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也因此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一路高歌猛进,屡获殊荣。2012年,我校被评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山西省网络教研先进学校”“山西省教育信息化应用先进集体”“山西省首批信息技术学科基地校”;20128月,我校以“专注博客,成就博雅”为主题的教育信息化成果被省电教馆选中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2013年,我校申报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度融合路径探索》试验项目,经过教育部和中央电教馆审核通过认定为国家级试点单位和试点内容。同年12月,我校被阳泉市教育局授予阳泉市“班班通”教学应用及教育信息化推进活动先进学校;2016年我校荣获全国小学数学微课大赛优秀组织奖。

(七)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课堂教学常规评价的重要指标

为了促进我校教师能够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成为常规的一部分,教导处经过反复斟酌修改,在新出台的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中增加了信息技术应用评价指标,使其成为常规考核评价的重要一部分。

以下是各学科评价表中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价的相关描述:

 

小南坑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英语、综合艺术)

信息技术

合理、熟练并有效使用多媒体等设备,能为英语综艺课堂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

5

4

3

2

1

 

小南坑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数学)

信息技术

能在课前课中课后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合理、熟练并有效使用多媒体等设备,能为课堂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教学媒体手段演示操作规范熟练

5

4

3

2

1

 

小南坑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语文、综合学科)

信息技术

教学媒体手段演示操作规范熟练,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环境

5

4

3

2

1

 

四、研究反思与建议

当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学习”是重点研究的前沿课题。关于有效学习,人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这里讲的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信息技术环境对学习所产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发达国家从1994年开始,就利用因特网进行教育活动。美国人依靠网络实现“终身学习”。1995年,日本开始实施著名的“百校计划”,全国有111所中小学参加了这一基于网络的学校间的共同学习计划。此外,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在利用网络构建学习体系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本上能将信息技术自然、流畅地与学科学习过程融合在一起。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而且起步较晚,后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坚持建构主义思想,通过为师生创设开放式的自主学习环境,以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反思,以开拓学生思维、创新与实践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独特经验去建构知识,并努力为学生的建构知识提供大量的认知工具,不断开拓学习时空,增强学习能力,使之获得学习的成功。而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信息技术为建构主义学习提供了最理想的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环境的有效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获得需要的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高效率地实现学习目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学习资源是多媒化、多样化的,信息是自己搜寻得到的,关注的是问题,强调的是过程,采用的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整个学习过程是开放的、自由的、有效的,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创新之处:一是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师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特别是要探索有效学习的规律、途径与策略,同时还要落实到创建各学科的学习模式上;二是强调“课题引领+主题突破”的教研方式,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带动教研工作。即研究成果做到及时地、大面积地推广应用,转化为日常教学行为。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在落实“有效学习”的前提下,在切实提高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整合”效益的同时,力争落实到创建各种学科学习模式上,使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得到较多的发展与创新。为此在科研方法上也尽可能做到切实有效并有所创新,从而实现预定的研究目标。

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与观察法有机结合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运用我校《反思型教师成长的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开展行动中研究,行动中反思。对典型课例的研究过程及其教学模式进行行动研究。一是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师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特别是要探索有效学习的规律、途径与策略,同时还要落实到创建各学科的学习模式上;二是强调“课题引领+主题突破”的教研方式,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带动教研工作。即研究成果做到及时地、大面积地推广应用,转化为日常教学行为。

我们按照课题方案的要求→确定研究内容→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制定课题方案申报立项→做好实施准备→确定教育对策→按步加以实施→中期反馈评价→调整实施计划→全面反馈评价→总结研究经验等基本程序,以信息技术环境与有关信息化网络资源为主要支撑。

回望五年多来我们走过的课题研究之路,我们觉得《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有效学习研究》这一课题就像是一部鸿篇巨著,目前,我们所做的这些尝试只是精彩的序幕。我们将认真总结三年来的经验得失,不断对课题注入新的内容、新的活力、新的形式。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在这条道路上探行,我们会收获更多的教育财富!在今后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如何能够达到课前、课中、课后的融会贯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成为一种学习生活方式。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计算机教室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三)对翻转课堂这种混合学习方式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引导学生借助教育云平台更有效地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真正给师生减负。

(四)继续搭建和完善课程体系,多出精品课程,尽早实现教育云平台资源共享,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

(五)争取得到各方面经费扶持,给师生搭建更好的网络平台,为实验研究提供更好的条件。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总在思考技术与学习的关系,总结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技术应该是“沟通媒介”和“脚手架”的作用,让技术成为问题解决的工具,支持学生的有效学习。总之,技术与学习深度融合的理想境界是:我们眼里看到的是“人”和“课程”,聚焦人的发展和构建能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综合素养的课程体系,让信息技术“像空气一样”自然地浸润到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凸显人的发展和课程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孔企平《谈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载苏教教材网)

2.《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第16

3. 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1999(1)

4.《人民教育》(京)2010.11.48

5.《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10期。

6.《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6

7. 沈映珊.《关于行动研究的研究》,《中国电化教育》[J] .2000(9)

 

 

山西省阳泉市矿区小南坑小学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有效学习研究》课题组

                    201612

 

    本文网址:http://www.wzdh123.cn/show.asp?id=731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