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开题报告 > 正文

课题《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作者: 来源: 日期:2022/1/6 10:20:13 人气:45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课题《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在这里,我向大家做《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本课题于20054月申报,经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组评审,成为2005年度安徽省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我们感到很高兴,同时也感到压力,这就需要我们所有参与本课题的老师们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把课题研究进行下去,做到有始有终,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做到劳而有获,真正促进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大家都知道,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做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多少现成经验可循,只能靠自己摸索,在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如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教材内容缺乏趣味性,学生沉迷于上网等等。因此,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上好信息技术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提出《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个课题,希望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系,从而掌握优质的学习方法,提升基本的信息素养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详细阐述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传媒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将为学生提供更为充足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是将信息技术融入所有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 

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又已经深化为改造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信息技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最本质要求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席卷全球的信息文化业已形成,并推动着全社会的“文化重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在普通高中设立信息技术科目,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未来公民奠定基础,

是我国在全球性信息化建设竞争进程中,抓住机遇,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抢占制高点的必要保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已经在全国高中普遍开设,经过几年的实践建设,结合国家新课改的精神,信息技术课程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3.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4.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随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的重视,建立起校园网的学校越来越多,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已初步形成,安徽省也将在2006年全面实施信息技术新课程,因此,研究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已经具备了客观的软硬件条件,如何贯彻新课程的要求,如何利用优良的信息技术条件上好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正是目前迫切需要探索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 

1.研究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进行彻底重构,突破信息技术课上成“计算机操作课”和单纯作为一门学科来上的顽症,切切实实把信息技术课程理念贯彻到实处。 

1)在新的教学模式指导下,创设一个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学习平台 

让学生适应信息化平台上的学习,必须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进行学习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创导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方式,既把“用技术”融合在“学技术”的过程中,又在“用技术”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和探究,深化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2)在新的教学模式指导下,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进行自主探索研究,构建认知结构,发展各种能力的学习环境。提供生动真实的学习情景,设计灵活开放的学习活动,多方位开辟信息来源,充分提供应用工具,随时获得必要的指导,有利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形态,自主确定活动的评价指标,是形成这种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教师角色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练和学习伙伴,是形成这种学习环境的重要保证;评价原则的改革,从单纯统一测试给出鉴定性结果评价转变为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是形成这种学习环境的重要措施。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结合安徽省新编信息技术教材,对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实证研究。 三、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与学生信息素养养成的关系 2.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设计构建理论  

3.网络环境下,构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关键要素分析,角色如何重构 4.新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新教学模式的构建 3.网络支持平台的技术实现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着眼点还在于如何把它作为一门课程来上好上,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从而造成了目前信息技术课就是学习软硬件知识的普遍现状,甚至有些地方开设信息技术课只是因为它是必修课要会考,完全成了一种新的“应试教育”。 

2.信息技术课程同其他学科的整合不尽人意,目前还是只有老师的整合而学生的整合不够,并且作秀多于实用,这也反映了现在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还不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还不高。 

3.信息技术课的开设没有起到发展学生兴趣、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信息技术课堂远没有网吧对学生的吸引力大,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厌学现象严重。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看法严重冲突。 

4.国内虽然有不少人特别是一线教师提出的一些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但对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还不够,还没有可以普遍意义上进行推广的经验和方案,也缺少这方面的实证研究。 

六、突破之处: 

1.以学生为主体,在网络教育环境下,定位网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先用后学,在使用中根据学习需要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2.破除传统信息技术教学单纯知识和技术教学的模式,提升信息技术教育文化内涵,使学生明晰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3.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规模化的实证研究。 七、计划进度 

第一阶段:20054月-200510 

  组织参与该课题所有老师进行全面的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理论及应用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培训,并对部分参与课题实验的学生进行相关指导,使他们熟悉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点和自我防范意识及了解网络公德,为后期的开展研究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200510月-20064 

  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信息技术学科资源支持并充实教学资源,设计符合学科特色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案,创建新型信息技术教学实用模式并应用于学科教学,力求形成一种全新理念的学科教学范式;并创建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制作教学评价调查,形成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收集并整理阶段性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20064月-200610 

将第二阶段形成的部分实用模式反复实践应用,收集反馈调查评价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展示成果,加强交流,并聘请专家指导论证,完成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构建,最终形成较完善的研究报告。 

最终成果: 

1、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2、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新型教学模式的示范课。 

3、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展示。 

4、形成完善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

 5、具有学科特色的信息技术学科资源支持。

 6、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教学设计和发表论文。 

八、课题组成员 

课题负责:张  李晓坤 

  员:李           课题分工: 

 俊、李晓坤:全面负责、总体规划、分步指导实施。  岩、刘 磊: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建的研究。 

 成、陈 杰、刘 葵: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应用评价的研究,为学生提供评价指导,信息技术学科资源支持,并实践于新型教学模式。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本文网址:http://www.wzdh123.cn/show.asp?id=3079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