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学习心得 > 正文

《给教师的建议》:适合教育者反复阅读的经典

作者: 来源: 日期:2020/2/1 19:23:24 人气:52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时隔多年,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真是感慨良多。

这本书堪称教育学经典中的经典。见过很多教育圈子里大大小小的领导都喜欢从中背三两句警语名言,关键时刻可以装装门脸,哪怕他完全是个官僚几乎不懂教育。但就我观察周围的那些教育领导来看,真正认真读过这本书的几乎没有。为什么?因为有几句他就够用了。

重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慨便是,当前教育的功利和浮躁,真是离其育人的最根本的使命越来越远了!我们只要求有分数,有升学率,甚至只要有重点名校的升学率——“一白遮百丑”,就够了。而本书中作者对教师的建议里,最多的是对“人”的关注,是对每个学生心智发展和知识获得的全部关注以及具体的培养方法,如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如何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如何唤醒“差生”的思维,等等。很多的建议,对当前教育而言,非当不过时,且都有积极意义,但同时在现实情形的对照下,又都多多少少的具有讽刺性。

另一个感慨是,这些年来我们搞过N轮的教育改革,作为一线教师,我身在其间,并被裹挟于每次改革的“热闹”中,清楚地看到这其间的“虚伪性”“形式性”中。读读经典你就明白,我们的每一次改革几乎都是“换名词大会”,换汤不换药,一次一次把形式把花架子做得更漂亮一点而已,当然,为了漂亮,犯点错误搞点不合理的东西也正常,正好以备下一轮改革的“纠错”“变革”嘛。

因为太热闹,我们不能始终如一地抓一些本质的东西,比如,在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经典中,个人印象最深的有:对于教师的备课上课,最高的修养与水准应当是:为特定的学生备课,为具体的课堂上课。更直观点来说,课堂、知识要与具体的学生发生联系,备课与教学亦要与具体的学生发生联系。就这,比什么我们教改中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以及当前最火的“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要实在得多,要有意义得多。至于后者,它们只是借了一点经典的影子,再把它描成各种形成高大威风的纸老虎而已。

再比如,书里反反复复提到的,对学生思考习惯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建议教师要把课堂变成思考的阵地,用大量的课外阅读带动学生的思考,等等。而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每改一次,把要把教师“重塑”一遍,比如,上示范课公开课得按新课改的模式来上。我还记得,流行“小组合作探究”那阵子,如果有老师上公开课没有组织小组合作,那简直就是败笔,评课时定要被领导批。事实上,很多的小组合作只是表面的热闹,根本难以做到形成“思考”的课堂。

好吧,读书笔记写成了批判笔记了。打住吧。

总之,要想守住教育本心,提高教育能力,不能跟着“课改”跑晕了头,应当反复阅读诸如《给教师的建议》这样的教育经典。


    本文网址:http://www.wzdh123.cn/show.asp?id=2189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