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学习心得 > 正文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读后感

作者: 来源: 日期:2020/3/3 20:47:55 人气:379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读后感

这本《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是一篇传记体人物小说,不是学术专著,甚至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物传记。但是,本书的作者曾亲临帕夫雷什中学,和工作、学习中的苏霍姆林斯基亲密接触,并与之促膝长谈。因此,尽管是一篇小说,但它还是能够比较忠实地再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而且,由于它是艺术地再现苏霍姆林斯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具有感染力,可读性更强,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苏霍姆林斯基出生于乌克兰一个贫农家庭,52岁的一生中,35年献给了家乡的中小学教育事业,其中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23年。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期间,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验,让这所农村中学成了国内外著名的教育实验园地。他不仅影响了一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还通过他的实验,他的著作,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四十一部专著,六百多篇论文,一千多篇童话和故事。他的论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继在我国翻译出版的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要相信孩子》、《给儿子的信》、《公民的诞生》等。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甚至在他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和世界知名学者之后,他还始终留在农村学校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苏霍姆林斯基深信,要当好一名校长,就必须一天也不脱离学生和教学。他明确地提出了口号: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到教师中去。他身为校长,还兼了一个班的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跟到该班学生毕业。他全身心地热爱学生,殷切地期望他们每个人,都成为优秀的公民。他愉快地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学习,探索各年龄阶段学生的个性、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规律。经他长时间直接观察的学生达三千七百多人,他还为每个学生写了观察记录。他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担任一门课程(语文、物理或历史等学科)的教学,像其他教师一样批改学生的作业。他把帮助和培养教师,看作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他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去听课,对所听的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分析,在连续听了十几节课后进行整体剖析。他为青年教师上公开课,与他们谈话,要求他们多写多读学术性文章;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的成长,了解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和精神生活。他把全校教师团结成一个优秀的教师集体,这是帕夫雷什中学取得成功的有力的保证。帕夫雷什中学原本是一所极普通的农村学校,由于苏霍姆林斯基不懈地进行教育改革和试验,使之不仅成为苏联的优秀学校,而且被看作当代世界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工作,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上。他在工作岗位上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实验基地,同时也广泛研究其他学校的经验,孜孜不倦地钻研教育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教育的新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做出新的理论概括。他全面探讨了普通教育的各个领域,提出了使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个性和谐发展,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他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苏霍姆林斯基是千万教师的偶像。如果说,在这之前,我们对他的崇拜是因为经常听到他的名字,而肃然起敬,那么,我们还希望在更多的了解他之后,于崇拜之上多些亲切。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有感  暑假中细细品读了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部分章节,书中深入浅出的把一个个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于我有着很大的启示。

书中的第二十二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看到这个题目,我们每位教师扪心自问一下,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吗?而作为一名成功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能够受到学生的喜欢,我也是如此。让学生把自己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热爱的学科,是因为,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让每位学生感觉像追求幸福、每秒的幻想一样畅游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里,更重要的是运用不同得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具有创造力。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相信作为教师的你也一定会和我一样引以为荣的。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议起来。我们也从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我知道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够非常清楚的领会教材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学不感兴趣,而在没有兴趣的地方也就没有不随意识记。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借此来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影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可悲的: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句,所有这些都会腐化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内心空虚。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

我怀着深深的感动,多次品读这本书。每一次我都被苏霍姆林斯基那种真正把心灵、把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献给孩子们的高尚师德和人格深深地震撼。是啊,历史上诸多功勋卓著的名师绝非仅仅依赖于那些字字珠玑的名言,更是凭借他们卓著的品行,高尚的人格在后人心目中矗立起一座座丰碑,以至成为万世之师表。  苏霍姆林斯基1918年出生在爱尔兰的一个长寿家族,他的母亲整整活了105岁。而苏氏却因长年超负荷的为孩子呕心沥血的劳累,在他正当成熟之年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巨星如此陨落,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的是无可估量的损失。但是他的生命是高质量的,他真正履行了他的诺言:把心灵献给孩子们。他的教育理论使昨天、今日,以至今后的人们都受益非浅。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乡——乌克兰,他们的人民依然深深怀念着他们的伟大教育家。他们以有苏霍姆林斯基而骄傲。他们建成了国家级的“苏霍姆林斯基纪念博物馆”;学校的校长们把苏氏的塑像摆在办公室座椅的正前方;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帕夫雷什中学,至今还保留着苏氏当年工作时的风貌……点点滴滴,处处可见人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崇敬之情。另一方面,乌克兰人民并未把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怀念崇敬之情停留在表面,他们在教育实践中时时刻刻贯彻落实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涯中,他甘愿守着俯首耕耘的辛苦,保持孤守清灯的恬淡,始终热爱着他的学生,始终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始终把欣赏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让更多的孩子从中感受到殷切的期望,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取向上的动力。至今,我依然能背诵得出他曾经作过的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学生的人格尊严,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倍加呵护。  亲爱的老师们,今天我们如此幸运,因为我们从事的恰是与伟人同样光辉的事业。但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百舸争流的社会,外面的世界太精彩,给了我们太多的诱惑;清贫的教书生涯使我们在物价日益飞涨的生活里多了几分尴尬。但既然选择了就执着地走下去吧!


    本文网址:http://www.wzdh123.cn/show.asp?id=2268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