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校本课程 > 正文

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

作者: 来源: 日期:2018/8/10 13:21:48 人气:44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和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是现代课程理论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的建设成为完善学校教学体系,不断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途径。2007年初我校开始着手这项工作,下面谈谈个人对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一、说说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上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某一门学科。起初,学校通过研究、讨论、咨询专家,认真理清课程与教材的关系,课程不是简单的教材,是课程就应当有课程计划,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这里的课程内容才是教材。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不一定是专家的权利,它是生成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是校本课程的创造者。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校本课程就是学校的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所以我们经历了大半学期的准备阶段,这其中计划、标准的制定虽说不上科学,但也是本着“因人制宜”的原则,最后,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校本教材于暑期开始编写,书名为《书香润童心》。
  二、说说教材
  (一)教材概述
  《书香润童心》是一本收录大量文章,从而试图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书籍,全书共分为六册,一至六年级各一册,与语文课本配套使用。每册教材都分为不同的主题单元,例如二年级有“快乐童语”、“丫丫学古诗”、“成语典故”、“情感天地”和“童话乐园”五个单元,内容的选择符合低年段学生特点,许多内容配有阅读提示,课后遐想,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二)教材特点
  1.地方性。校本课程的地方性应当是最显著的特点。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化根基,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课外阅读在经济状况不好,人的文化素养偏低的乡村来说很难实施,但是六合地区的文化底蕴深厚,《茉莉花》唱响世界,雨花石文明中外,还有传承已久的饮食文化等等都是我们建设校本课程的丰富资源。在校本教材《书香润童心》中收录了“茉莉花的传说”,“雨花石的形成、种类”“六合革命烈士”、“六合的历史人物”等等许多具有地方特点的文章。而我校位于秀丽的灵岩山脚下,传说灵岩山就是雨花石的发源地,所以我们又结合校本课程成立了“‘小灵人’雨花石研究所”,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2.实践性。因为《书香润童心》是一本关于课外阅读的校本教材,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我们也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学校校本课程目标之一,语文“课标”指出:“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途径就是语文实践”,所以我校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一直与生活、环境紧密结合。例如二年级的“快乐童话”单元中有《捏橡皮泥》、《敲门》、《给奶奶讲故事》和《猫头鹰》四则小歌谣,在教学设计中,吟诵当然必不可少,我们将每一首歌谣都配合了相应的实践活动。如《捏橡皮泥》, 在吟诵基础上,带领学生边吟诵边动手,捏一捏,捏成花狐狸,捏成红公鸡,捏成大白鹅,学生兴趣盎然;《敲门》其实就是一种交际,学生吟诵后,在班级中演一演,敲门时应注意的礼貌、文明、学生也就记住了。《给奶奶讲故事》学完后,要求大家回去给自己的爷爷奶奶也讲一两则故事;《猫头鹰》读完了,大家都知道它的样子了,查查资料,问问父母,看看它还有哪些生活习性呢?……这些都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3.开放性。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相比,它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没有统一的经过审查的教材,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校本课程“专职”教师。所以在校本课程的内容,校本课程的学习时间空间上都具有开放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在实施过程中如果依然设置诸多“规范”,势必又会走进另一个封闭的圈子。从社会和学生发展角度看。万物是不断变化着的,即便就某一件事物,你今天看和明天看就可能不一样,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角度也能看出不同的方面,所以要保证校本课程的建设能与社会同步、与学生同步,它就必须“开放”。再看,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信息传输渠道也呈开放状态。在传统的学科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成为权威知识的发布者或学生孰优孰劣的审判官,信息传输渠道往往是 “教师 ——学生”的单一系统,这个系统容易导致接受性学习。校本课程因其内容的开放性,学习方式往往是探究式、研究性的。教师仅仅是课题组的一个成员,师生一起讨论学习,一起外出采访,一起上网查询资料,一起总结交流,师生与社会交流,与家庭交流,与现代媒介交流,信息交流呈全方位立体放射状态势。比如童话故事“绿毛怪”,在一年级教材中我们只选择了其中的两个小故事——《绿毛怪和大象》、《绿毛怪来到兔子家》,还有什么故事呢?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一起想啊!猜啊!兴趣高涨,课后主动去读这本书的孩子很多。
  4.实效性。任何课程建设的根本在于通过“课程”的途径实现“目标”,就校本课程看,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人的发展”。“实效性”表现之一就是学生的需求,现在农村学生需要什么?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势下,农村学生最缺乏的是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和交际的能力,在南京市“振兴阅读”的大背景下,建设“课外阅读”类的校本课程无疑比较适合。“实效性”表现之二就是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我们认真分析校情和师情,发现学校教师中目前状况最好是语文教研组,所以我们将“课外阅读”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主导方向。还有就是长期以来,教师的工作似乎成了“孤独”的工作,教师不仅与学生有心理距离,而且同行之间也很少交流,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师都习惯于孤军作战。虽然偶尔也搞一些观摩,但大体都是走走形式。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今天,显然是不适应当前形势的。校本课程的建设恰好提供了一次合作的机会,因为它是一个新生事物,不仅要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要发挥学校教师集 体的作用,只有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校本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同时在校本课程的建设、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那么“合作”、“交流”就成为了必然的形式。 “实效性”之三就是学校特色的显现。这里的“特色”应该是一种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它可以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所在。我们学校的课外阅读活动一直坚持在做,这种坚持不仅是一种精神,而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建设对课外阅读活动是支持也是鞭策,要求我们做的更好,真正成为学校特色,学生获益、教师获益、学校获益。
  三、说说基点
  1.以既有的教学现状为起点。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爱迪生”、“牛顿”……但需要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建设者,他们会说话、善交往、懂合作,然而现有的教学现状呢,关注分数、关注升学,学生的生存状况堪忧,“学校教育”演变成“学校教学”,任务单一化,这样的方式给社会带来的只能是“减速”、“停速”甚至是“倒退”。这在我区一所高中招聘新教师活动上终于得以验证。一位研究生(历史专业),在应聘会上要回答三个历史教学问题,竟然“三问三不知”;一位名牌大学本科生(应聘语文科教学)写出来的粉笔字如同小学生。这可能是个别现象,但这种“个别”发生在名牌大学本科生、研究生身上是不是仍值得思考?当然,我校校本课程设置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重分数轻能力”的现状,但我们正往此方向努力。
  2.以教学问题的探究为引领。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许多教学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课程发展与完善的原动力。在一年多的实施过程,我们进行多项专题研究。“各年级课程目标设置的研究”、“盲目性阅读与功利性阅读的研究”、“形成良好阅读期待的研究”,“校本课程中名著主题单元教学的研究”、“课外阅读生活化的研究”等等,许多已经做成课题在市、区立项。这些研究一路陪伴着我校校本课程健康地发展。
  3.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为抓手。我校校本课程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相关课程活动的设计上。除了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之外,就是每学期的校园读书节活动,每一届读书节都围绕校本课程开展。以本学期的读书节为例,主题为“我与经典有约”,因为在每册《书香润童心》中都有“经典”,经典的故事、童话,经典的诗歌、散文,经典的小说、古文等等,每周一的校本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读经典,周三的课外阅读课上,师生共同读经典。读书节中,学校开展了 “故事会 ”、“话剧会”、“现场征文”、“诗歌散文吟诵会”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深入、扎实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本文网址:http://www.wzdh123.cn/show.asp?id=946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