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校本课程 > 正文

核心素养视角下校本课程建设的信息资源保障路径探讨

作者: 来源: 日期:2018/8/9 17:45:09 人气:88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摘 要: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学校和教师可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大有作为。作为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图书馆,应聚焦学生发展,主动服务校本课程建设,并通过采购、自建与共建等路径整合教育信息资源,建立有效互动的合作机制,并利用新技术优化管理与服务,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源保障。 
  关键词:校本课程;核心素养;中学图书馆;资源保障 
  中图分类号:G258.6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05 
  课题项目: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两岸交流视角的中学校本课程研究”(DHA14033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 铮(1966―),女,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图书馆馆长,硕士。 
  当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的热点,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灵魂。核心素养不是某一种单一素养,亦不是面面俱到的素养集合,它是具有根本性、基础性、可迁移性的某几项素养。这些关键素养对人的终身学习、发展,对社会的适应、促进作用至关重要[1]。 
  作为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图书馆,基于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提供信息资源保障和服务的职责,从服务现状出发,探索如何打破传统的服务体系,为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校本课程建设提供更完备的信息资源保障也将成为其努力方向。 
  一、中学图书馆要有为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主动服务意识 
  中学图书馆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基地,它在学生核心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图书馆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基础性资源,是校内其他课程资源再生和扩展的基础[2]。中学师生信息需求的多样性、随机性以及现实情况的复杂性使得中学图书馆为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主动服务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新兴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为图书馆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图书馆服务提供了广阔的新空间。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将以师生读者为本重新塑造,提供个性化的、更精准的创新服务已成为现实。中学图书馆必须改变被动服务的现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新技术的运用来拓展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和领域,如可以做校本课程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共建工作,根据需要主动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素材资源,推动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有效开发,让图书馆直接参与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促进中学图书馆自身教育职能的发挥。 
  创新服务是中学图书馆得以不断发展的基本点,也是提升中学图书馆服务水平和层次的关键点。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服务校本课程建设和核心素养教育,更好地适应核心素养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正是图书馆主动开展创新服务活动的具体化和深入化的体现。主动为校本课程资源建设服务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也是一个挑战。 
  馆员也需要从心理、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并掌握网络运用和现代技术设备的操作能力、信息资源的选择、获取能力等,不断创新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促进图书馆工作为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服务,充分提升图书馆在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信息交流中心地位。 
  二、中学图书馆要为校本课程建设提升资源保障水平 
  核心素养视角下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已成为学校品牌创建的主要抓手。综合众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学科知识型(对各学科知识进行深化、细化、提高,或重在基础知识或侧重竞赛指导)、应用技能型(运动技能、动手能力等)和实践活动型(如演讲辩论、戏剧表演、工艺制作、民俗调查、企业参观、社会调查、野外地质考察、社区服务等)[3]。 
  因此,中学图书馆要根据不同的校本课程开发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对策,如采购、自建、共建共享,收集与本校校本�n程有关的所有信息素材(如网上信息、音像资料、图书文本、电字文本) ,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库,并把校本课程开发与核心素养进行实质性的关联,使核心素养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在校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使得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和理念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1.做好校本课程资源的采购工作 
  网络上的信息量巨大,从中找到所需要的准确信息绝非易事。中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可利用自身在检索、综合、分析、判断与信息整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围绕学校专业和特色,纸质与数字资源并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全面地采购有关新课程资源的资料(教参考和教辅、电子音像课程资源),使信息载体形式多元化。 
  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可以以服务校本课程为出发点,将信息分门别类地整理,肩负起组织加工、知识导航的职责,提升图书馆对校本课程资源保障的能力与水平。如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图书馆每月为教师编制的“教学现刊篇目索引”,通过学校OA系统主动推送到每位教师的邮箱,让他们第一时间了解最新一期教学期刊的信息。 
  校本课程是一种充分彰显学校特色的课程,围绕学校的环境、优势资源、人文历史、教学传统、办学特色等形成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中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注意并加大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文献的比例,并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和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取得的成就,加强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建库工作。 
  图书馆的馆藏建设要做一定的创新,采选图书时要做好一定的“加法”“减法”工作。可以将选书的权限下放到学校各教研组、学生,广泛征求师生的建议,让有限的图书采购经费尽量满足师生需求,建设适合师生的特色馆藏[4]。如我校图书馆每次采购新书都会在学校发布信息,邀请学科教师同行,每年假期会邀请学生代表同行,让有限的购书经费都能用在刀刃上。 
  此外,学校图书馆还可积极探索,引入PDA(读者决策采购)理念,将读者的阅读需求量转化成一定指标,作为图书馆文献采购和馆藏建设的决策依据,结合中学图书馆的实际,尝试“你采我购”的新采购模式,以提高文献采访的针对性,更好地满足我校教师的需求。   2.做好校本课程资源的自建工作 
  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内容离不开各种信息素材性资源,特别是具有当地特色的资源,图书馆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起着重要的资源保障作用。 
  中学图书馆举办讲座,除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外,也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营造一个科技与文化交融、专业技能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邀请大学教授和社会知名学者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为校本课程建设“添砖加瓦”。例如,“闽南方言与文化”课程是我校一个重要的特色校本课程,而学校图书馆近年围绕闽台两岸相关主题开设不少讲座,如“台湾名诗鉴赏”“闽南童谣”“厦门地名的故事”“厦门绮丽山水的由来”“走进余光中”和“老外看老厦门”等,很好地配合了“闽南方言与文化”专题校本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了解闽南方言与文化,感受闽南独特的文化底蕴,加深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收集积累讲座资源并形成校本课程资源库。在2007年11月至2017年6月间,我校图书馆共举办了57场讲座,有的讲座主题是学科教学的课外知识补充,如“多彩的夸克世界”“神奇的干细胞”“奇妙的纳米世界”“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漫步自然的故事”等;有的主题涉及了阅读和写作,如“阅读的哲理”“聊点读名著的话题”“当代诗歌阅读与写作”“写作的三个关键词”“当代中国小说漫步”等;有的讲座主题涉及了生命价值、生命自觉、青春成长和伦理道德等。这些讲座资源为本校教师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来源。 
  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将这些讲座资源很好地利用起来,可以形成文本素材、音像素材、电子文本资源等;并且应注重积累,以形成本校特色的一手校本课程资源库。 
  注重收集本校教师的课程资源。在校本课程资源建设中,图书馆可发动广大教师共同参与,能有效地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 
  上海市海南中学在新课改实验中,发动每个学科教师开发与新教材相配套的课程资源,将主要课程形成研究课题,通过收集形成课件数字资源,支持、协助图书馆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使得教同学科的教师在同一阶段不用重复采集相同的教学辅助材料,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5]。 
  3.做好校本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 
  核心素养已走进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的范畴,成为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建立学生发展必须达到的目标体系。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群策群力不断摸索与实践,共同致力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才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 
  中学图书馆要对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如社会名人、专家学者、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环保部门、生态公园、名胜古迹等)进行评估,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网络,倡导校本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实现校本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图书馆与各学科教师的联系,加强与校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以及学生社团组织的互动,获得各方对图书馆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支持。 
  如上海市海南中学组织语文、数学语文、外语教育组长和学科骨干教师都积极参与《新课程下图书馆开发和建设与新教材配套的校本电子课程资源库的探究》[6],并重点研究初中各年级语文、数学、外语新教材内容,开发初中语文新教材文学常识校本电子资料库、初中数学新教材拓展思维校本电子题库、初中数学新教材校本电子数学典型题库、初中牛津教材语法校本电子资料库等;并创建校本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为新课改服务,发挥了图书馆在课改中的作用,提升了学校教育品质。 
  实现行业内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本地区内的高校馆藏除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外,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各级公共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也是课程资源的来源保障。 
  如我校可与集美大学图书馆、集美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合作,共建共享“陈嘉庚研究文献数据库”,为开设地方名人相关的校本课程提供资源保障,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情感。还可利用地方高校的文献传递系统,为中学教师解决急需的原文文献需求。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也可借助高校教育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促进中学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果。 
  我校可充分利用地方的人才资源,大力举办人文素质教育讲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与社区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举办各种知识性、趣味性的人文社科知识讲座。内容可以涵盖地方文学、音乐、书画、戏曲欣赏,以及民俗风情等,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可以请地方上的作家、艺术家、教授、博士主讲[7]。如我校的“闽南方言与文化”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就离不开闽南文化研究会的老专家们的出谋划策和亲自授课的付出[8]。图书馆要将这些讲座进行整理,可以形成大量的校本课程资源的素材积累,便于拓展新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内容;也可在全校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为教师提供备课和教学指导。在条件成熟时还可以利用讲座的视频资源转化为相关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微课,便于学生在线观看,可以作为传统课堂的有效补充。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形式,它具备现代化教育的特征,可以给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带来新的活力,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9]。 
  三、中学图书馆要为校本课程资源建设优化服务与管理 
  利用新技术拓宽服务广度和深度。中学图书馆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拓宽图书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以更好地服务于校本课程建设和核心素养培育。中学图书馆可利用本馆的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做新书推荐及导读,将地方文献的名著新作纳入计划中,由专业教师和图书馆工作者协同来做。在图书馆网站设立新书通报、导读书目、书评等专栏,对相关的校本课程信息资源进行分类,链接建立信息导航库。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拓展和深化文献信息服务。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情报专业优势,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开发、整合和拓展、教学评估、课题研究等,提供文献、数据与参考咨询服务,进而带动校本课程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读者满意度。如我校图书馆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_辟多种读者等级,设置不同借阅权限(如无限量借阅);对学校社团发出购书征询书,特辟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角等;还布置“悦读・心语”张贴栏,将学生阅读心得和电影沙龙心得卡片贴上,让学生们分享,并营造温馨的图书馆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国飞,冯 虹.核心素养视角下关于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6(21). 
  [2]伍漳英.中小学图书馆校本课程资源探析[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9(11):59-62. 
  [3]吴展宏.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0):25-27. 
  [4]陈 铮.打造师生共享读书乐园[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5): 56-57. 
  [5][6]吴英平,严隽圻,吴 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库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3): 45-46. 
  [7]吴淑华.充分利用地方资源 服务人文素质教育[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3(3):70-71,87. 
  [8]李志东,吴秀菊.十载深耕闽南文化 开拓课程改革新路――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十年探索[J].课外语文,2014(7):66-68. 
  [9]刘 辉,康文彦.借助微课提升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J].教育科学论坛,2016(20):22-24.

    本文网址:http://www.wzdh123.cn/show.asp?id=862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