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竞赛 > NOC大赛 > 课程与教学类 > 正文

“智慧课堂”名师优课展评

作者: 来源: 日期:2018/6/22 16:13:51 人气:119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智慧课堂”名师优课展评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应用和融合创新转换为课程改革的动力,并通过“班班通”或“人人通”的“智慧课堂”提升教育的内在品质,进入人的全面、自由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现代化新常态。为进一步调动各学科教师在“智慧课堂”教学中融合创新的积极性,提升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特设立“智慧课堂”名师优课展评赛项。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十三五”期间将继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信息化教学推广活动,激发广大教师的教育智慧,不断生成和共享优质资源精神为指导,以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性质和特点的融合,注重展现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育教学的重难点问题为目标,使每位教师能够利用“智慧课堂”上好一堂课为宗旨。

“智慧课堂”名师优课倡导教学研究与课改热点问题相结合,体现学科特点与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凸显“智慧课堂”教与学模式的创新变革。

二、参赛范围

1.参赛学科:面向教育部规定的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科。

2.参赛人数:限1人独立参赛。

3.参赛组别: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含中职)。

4.每人限参加1个赛项,限提交1 件作品。

三、竞赛内容

1.“云+教师端的班班通”类“智慧课堂”。

2.“云+教师端+学生端的人人通”类“智慧课堂”。

3.其他类“智慧课堂”。

四、作品要求

(一)作品内容

1.电子报名表。通过NOC网站(www.noc.net.cn)下载,填写后与作品同时提交。

2.参评作品的课例文案。

3.参评作品的课例实录。

(二)课例文案要求

1.教学设计:

(1)要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握学科教学特点,关注教学生成,体现师生共同成长。

(2)要对所选的教材内容做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找到重点与难点),阐述“智慧课堂”技术与教学融合点的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明示教学中所用资源(硬件环境、教学平台、学习工具或软件等)。

(3)教学活动中创新应用教学环境,教学策略和方法体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体现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4)教学设计内容及格式要求详见附件。

2.教学反思:

(1)反思教学活动的创新点及教与学效果。

(2)反思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策略及效果,如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施、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生成性的问题解决等。可列举围绕关键事件(每节课2-3段,时间3-8分钟左右)所引发的反思。

(3)反思教与学互动过程的策略与效果,如互动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信息技术支持的方法等。

(4)反思新技术支持教与学适用性的思考及建议。

(5)教学反思内容及格式要求详见附件。

(三)课例实录要求

1.必须是完整的一个标准课时的课。小学组40分钟、初中组40分钟、高中组45分钟。

2.为保证录像效果,拍摄录像时建议用数据线(需要相关产品的支持)或录屏软件专门采集交互产品上的图像,有条件的单位可采用双机位或多机位。在录像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活动的拍摄。用摄像机附带麦克风或专用麦克风采集声音。录制完成后,要对上课录像和交互产品图像进行编辑,恰当展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教学内容。

3.将课例制作为一个独立的视频文件,视频为MP4/FLV格式。如采用多个摄像机进行课例拍摄,请对拍摄后的视频内容进行手动编辑,将多路信号编辑到一个视频文件中。

4.视频文件的片头应为蓝底白字,时长6秒,包含“第X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字样、赛项名称及选手姓名、学科、组别、年级、规范的教材版本、课程名称或知识点名称等信息。

5.如果是翻转课堂课例,课内视频按照上述视频录制要求进行上传,课前或课后所用到的资料(含微视频以及相关资料)打包后上传。微视频格式须为MP4/FLV格式,时长不超过6分钟。

6.教学录像要保证图像清晰能够清楚地呈现师生活动和交互产品画面;画面无抖动、无倾斜、无变形;白平衡准确,曝光适当;声音清楚无杂音。

五、作品提交

1.网站报送:选手须通过NOC网站(www.noc.net.cn)竞赛平台在线提交作品。(有地方组委会的地区,按照地方组委会文件要求提交)

2.提交内容:电子报名表,参评作品的课例文案、课例实录。

3.截止日期:作品提交至全国组委会的截止日期为2018年5月1日。提交作品须同时提交作品评审费,评审费标准详见NOC网站。

六、竞赛流程

1.报名:须通过NOC网站竞赛平台在线报名并提交作品。(有地方组委会的地区,由当地组委会统一组织报名)

2.初评:由地方组委会负责组织,确定地方奖项后报送全国组委会。(无地方组委会的地区,作品由全国组委会负责评审)

3.复评:由全国组委会负责组织,对地方报送的初评作品进行评审,确定全国决赛入围作品。

4.全国决赛:全国决赛将于2018年暑期举行,入围选手现场决赛,确定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一等奖中的优秀选手将获得参评“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的资格,并有义务参加决赛期间的交流活动。入围但未能到达决赛现场参赛的选手,视为弃权,不予评奖。

(1)决赛竞赛形式:每位选手陈述10分钟,答辩5分钟。

(2)同一所学校入围且到场参赛的选手在5人(含)以上,由学校主管教育信息化的校长带队,且获得一等奖的选手在2人(含)以上,将授予该校“智慧课堂常态化教学应用示范奖”。

七、评审标准

(一)初评/复评评审标准

评价指标

指标描述

权重

教学目标

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教学方法选择和学生活动设计有利于目标达成。

10

教学设计

1.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明确目标,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握学科教学特点和师生共同成长的设计。

2.体现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点的教学策略及方法的设计。

3.体现“智慧课堂”教学环境与教学创新应用的设计。

30

教学行为

1.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参与教学活动。资源组织科学、有实效。

2.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深度融合。

3.能在导入、讲解、提问、直观演示、多媒体使用、总结和评价学生等环节,展示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

20

通过“云+教师端的班班通”类“智慧课堂”实现以学定教、生成资源、以教促学、灵动教学、移动教学。

+5

学习行为

1.教学流程思路清晰,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

2.能与学生有效沟通,把握学生的学习及其问题所在,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探究和交流的宽松环境。

3.能够恰当地应用工具和数字资源作为支架帮助学生体验、理解和探究知识。

20

通过“云+教师端+学生端的人人通”类“智慧课堂”实现游戏化学习、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学习、课堂观察、数据采集、学习分析、个性推送。

+10

教学反思

符合参评内容中提出的各项要求,结构清晰,文字流畅。

20

(二)全国决赛陈述与答辩评审标准

评价指标

指标描述

权重

教学目标

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教学方法选择和学生活动设计有利于目标达成。

20

与信息技术融合

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工具、方法和手段,与教学活动融合运行、和谐自然。

10

数字教育资源应用

1.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参与教学活动,资源组织科学、有实效。

2.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提升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10

教学实施

1.教学流程思路清晰,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

2.能与学生有效沟通,把握学生的学习及其问题所在,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探究和交流的宽松环境。

3.能在导入、讲解、提问、直观演示、多媒体使用、总结和评价学生等环节,展示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

4.能够恰当地应用工具和数字资源作为支架帮助学生体验、理解和探究知识。

30

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达成度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20

通过“云+教师端的班班通”类“智慧课堂”实现以学定教、生成资源、以教促学、灵动教学、移动教学。

+5

通过“云+教师端+学生端的人人通”类“智慧课堂”实现游戏化学习、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学习、课堂观察、数据采集、学习分析、个性推送。

+10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符合参评内容中提出的各项要求,结构清晰,文字流畅。

10

八、相关说明

1.参赛作品必须为参赛选手原创,选手在上传作品前须确认拥有该作品的著作权。作品内容要健康向上,不触犯国家法律法规。不得剽窃、抄袭他人作品,如因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其法律责任由参赛选手本人承担,并取消选手的参赛资格和获奖资格。

2.所有作品一经参赛,即视为参赛选手同意全国组委会拥有对其作品的使用权,同意组委会以任何形式对参赛作品进行展示和传播。

3.本赛项产生“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


 

附件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内容及格式要求

 

标题(宋体、三号、加粗)

——副标题*(宋体、小四、加粗)

 

教学目标(黑体、小四)

正文(宋体、五号)

 

学习者特征(黑体、小四)

正文(宋体、五号)

 

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黑体、小四)

正文(宋体、五号)

 

教学过程(黑体、小四)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作用

















 

教学反思(黑体、小四)

正文(宋体、五号)

 

注:1.加*号的为可选项。

2.全篇设为单倍行距。


    本文网址:http://www.wzdh123.cn/show.asp?id=657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上一篇: 教学实践评优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