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支撑体系的建设*

作者: 来源: 日期:2020/10/2 11:43:36 人气:77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支撑体系的建设*

         ——以广西中小学教师为例

梁俊娜 时锦雯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广西南宁 530023)

[摘 要]在对广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与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支撑体系建设研究,提出基于云计算技术+Moodle模式构建网络研修平台、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建设培训资源支撑体系、基于混合学习的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角度搭建“Online To Offline”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方法与策略,以期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支撑体系建设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而教育信息化不仅仅要求硬件的更新和软件的升级,更重要的是“人的信息化”。“人的信息化”,除专门教育信息化人才外,关键在于拥有大批掌握并能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因为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执行“终端”,只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才能真正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全面体现教育信息化。

多年来,我国对教育信息化师资培训高度重视,开展实施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等多个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相关培训项目。2013年10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简称“提升工程意见”),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简称“提升工程”),并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新的目标,“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1]

为了实现“提升工程”的目标和任务,建设好中小学教师信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支撑体系十分重要,它既是组织实施“提升工程”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保障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有效实施的关键性环节。因此,文章旨在通过对培训平台、培训资源、培训支持服务体系等培训支撑体系的建设研究,为有效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提供借鉴与参考。

2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与培训需求分析

本研究按照25%的比例对广西区内的南宁、崇左、梧州、玉林、钦州、防城港等六个地区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态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培训需求,以及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情况等内容。回收问卷2609份,有效率100%。调查数据及结果分析如下:

2.1 教师们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还不够

据调查,77.3%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工作有重要作用,62.55%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很大。这两组数据表明,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这就为有效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提供了先决条件。

调查发现,虽然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还不够,主要表现在:(1)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导致许多教师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相对欠缺。例如,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概念,67.65%的教师表示听说过但并不了解,甚至有5.9%的教师没有听说过;(2)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不够,导致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并不太乐观。例如,仅有42.45%的教师经常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日常教学,21.3%的教师表示很少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2.2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水平不高

第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能力不强。表现在:据调查,除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这四门学科经常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外,其他学科均使用得较少(见图1)。

图1 各学科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情况

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局限于交流和演示。教师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却较少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有效学习。如调查显示,90.8%的教师使用互联网主要用于查找资料,仅有16.15%的教师主要用于与学生交流讨论。

第三,信息技术工具使用层次较低,主要用于信息搜索、文字处理、收发邮件等简单功能,信息再加工处理能力不足。表现在:在常用教学辅助工具中,教师们最经常使用的是Office软件和百度/谷歌搜索引擎(见图2)。在各种常用信息技术中,教师们最熟练的是文字处理、收发邮件与网页浏览等基本技术(见图3)。但教学资源制作技能薄弱,虽然83.1%的教师通过网络下载的途径获取教学资源,然而能自己制作教学资源的仅占40.6%(见图4)。

图2 常用教学辅助工具的使用情况

图3 各种常用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

图4 获取教学资源的主要途径

2.3 中小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情况良好,使用率较高,但软件设施相对薄弱,应用情况也较差

据调查,虽然仅有8.05%的学校的师机比达到1:1,仅有2.96%的学校的生机比小于10:1,但是大部分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等常用的硬件设施,应用情况良好,尤其是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较高。然而,软件设施建设方面则相对薄弱,据调查,89.33%的学校还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公告与讨论平台;80.3%的学校未建有网络化管理、教学平台;仅有4.8%的学校建有教学资源库,且其中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资源库除了存在资源少、针对性差、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外,还存在偏科问题,资源主要集中于语文(79.97%)、数学(35.63%)、外语(11.33%)这三门学科。

2.4 中小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较重视,但存在培训覆盖率不足、重复培训问题

调查显示,80.79%的学校表示曾组织或选派教师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培训模式主要采取校本培训、集中面授式培训和远程培训等三种模式(见图5)。但是超过半数(58.29%)的学校的教师参培比例低于30%,说明培训覆盖率不足,存在重复培训现象。

图5 广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模式

2.5 超过半数的教师喜欢实用性的培训内容和实践性、互动性突出的培训方式

调查显示,69%的教师认为参加培训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有很大作用。在培训内容的需求方面,教师们对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教学设计原理和技术、信息技术教学工具、获取教育资源的技能教学资源设计和开发、信息化知识的新理念等实用性内容的需求量比较大;在培训方式需求方面,教师们比较喜欢实际操作、系统讲授和案例教学等实践性、互动性突出的培训方式。

综合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优化教育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作用,大多数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比较重视,但是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仍有待提升;虽然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是利用率不够,尤其是软件平台设施方面。

3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支撑体系建设

3.1 网络研修平台建设

目前广西中小学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主要有集中面授式培训、网络培训(研修)、校本研修等几种培训模式。其中,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网络的普及,借助网络平台开展跨时空远程培训(研修)的网络培训(研修)模式,具有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便于协作等优点,能有效解决集中面授式培训中的“工学矛盾”、“培训强度高、培训时间短,难以消化”、“培训规模有限”等难题,也可为校本研修、送教下乡提供一个后续研修的平台。可见,网络培训(研修)不只是对网络技术的引入,而且是对其他常规培训模式的增容、延伸与发展,从而为《提升工程意见》中提出的“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即“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混合式培训提供了可能(见图6)。

图6 混合式培训结构模型[2]

因此,搭建网络研修平台,不仅是构建教师混合式培训新模式的前提条件,也是有效开展教师个体网络研修、校本及区域性网络研修的技术保障。

3.1.1 平台的设计思路

为了满足教师个体研修、校本研修、区域教研与专业培训等多种研修活动的需求,为各类教师研修活动提供全方位、连续性的支持,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接入,职场内外的无缝贯通,以及满足多终端客户端接入,特别是为教师使用智能手机、PAD、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方便、快捷、有效的学习提供有力支持,网络研修平台应建设成满足不同计算终端设备、不同系统平台、多网络通道的,面向教师各类网络研修活动需求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和建设成支持百万级用户并发访问、协同工作、多种类学习及评价方式共存的网络学习培训平台,为参训教师们提供无处不在的学习、培训、交流与服务[3]

3.1.2 平台的技术选择

为充分实现网络研修平台的目的与功能,利用云计算技术+Moodle模式搭建平台,应该是比较合适的方案。

3.1.2.1 云计算技术的特点与优势

云计算是由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并行计算等传统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通过互联网技术把计算应用和信息资源连接起来,再通过虚拟技术把这些信息资源转变成可供访问的服务。在云计算中,用户所处理的数据和所需的应用程序都托管在云中,不再存储和运行在个人计算机中,因而大大降低了对用户端设备的要求,甚至不需要任何文件,用户只需将电脑、智能手机、PAD等终端设备上接入互联网,支付一定费用,就可以在任何地点方便快捷地使用“云”上的资源和服务,而且可以不用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也不需要安装和升级电脑上的各种应用软件[4]。有人将云计算这种服务模式比喻为电厂发电的模式,即用户可以从云中获取像水、电、煤气等资源一样的服务,但不需要了解其中原理是什么,也不需要承担这些资源的硬件设备的费用,只需要根据服务量付费就行[5]

因此,基于云计算的环境和平台服务,具有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方便、快捷的云服务,强大的计算能力,较高的经济效益,多终端登陆等特点及优势。此外,云计算资源是动态可伸缩的,云计算技术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自动增加服务资源数量、提高计算服务能力来应对网络尖峰访问流量,同时又能在网络访问空闲时动态回收计算服务资源,解决传统平台并发性弱的问题[6]

3.1.2.2 Moodle平台的特点与优势

Moodle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英文缩写,是澳大利亚Martin Dougiamas博士主持开发的开放源码的网络教育平台,它是在汲取了商业软件Webct和Blackboard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基于社会主义建构理论,专门针对广大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设计、管理、实施、评价自己的课程和教学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和学习管理系统,目前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7]。经研究、比较和使用,许多学者认为Moodle相较于其他网络教育平台而言在中小学教师培训(研修)应用中更具优势:

第一,免费开源。Moodle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平台,它可以在GPL(通用公共许可证)许可下供用户免费安装使用,并允许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在不损害源代码权益的情况下对软件进行功能扩展。这意味着不仅可以节约教育培训成本还可以定制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环境,对像广西这样教育经费比较紧张的欠发达地区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第二,技术门槛低。Moodle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易用性,几乎可以在任何支持PHP的平台上安装,且平台的使用非常简单,它提供了嵌入式的“所见即所得”网页编辑器,施训教师不需要去学习专业的网络课程开发编程,只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以在平台上轻松创建课程,同时受训教师也只需通过浏览器就能随时随地的学习课程。一定程度上,技术门槛的降低,将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参与网络培训(研修)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三,功能强大。Moodle具有强大的网站管理功能、课程管理功能和学习管理功能。如Moodle平台支持多角色用户设置、授权;支持多种语言;支持多种类型课程;支持无限制的课程目录创建;支持学习记录跟踪分析;支持成千上万门课程;支持课程分类和搜索;支持常见的Flash动画、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支持讨论、笔记、聊天、词汇表、练习、调查、训练、专题等十多种在线教学模块;支持多种成绩统计方式,提供强大的考试成绩分析功能;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在线测试系统,该系统的每门课程都拥有独立的题库功能,题库支持选择、判断、填空、匹配等多种在线测试题型,等等。

因此,基于计算技术+Moodle模式搭建网络研修平台,无论从实用还是从后续开发方面来看,均非常适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与研修。

3.1.3 平台的架构设计

广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络研修平台采用分层结构设计模式搭建,按照云计算基础架构进行基础设施层、服务层、应用层以及门户层进行平台的整体架构设计(见图7)。

基础设施层: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网络资源池等平台基础设施。

服务层:遵循平台服务的设计理念,主要包含用户管理、接口封装管理、统计分析管理、社区框架管理、运营管理等子系统。

应用层:借助Moodle和其他符合互联网开发平台标准的第三方应用接入管理系统,搭建培训中心、资源中心、教研中心、交互中心、个人中心等多个功能模块,实现包括在线培训、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知识管理、同步交互与异步交流等教师研修培训服务。

门户层:采用WEB方式提供平台的统一入口功能,基于对不同角色用户(管理员、培训教师、受训教师、访客)提供的不同的平台功能、应用、资源。支持多终端用户端接入,用户使用智能手机、PAD、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计算设备,连接互联网、无线WIFI或手机3G、4G信号,利用浏览器登陆研修平台就可以进行各种个性化学习、培训、交流和管理活动。

图7 基于云计算技术+Moodle模式的网络研修平台架构

3.2 培训资源支撑体系的建设

优质的培训资源是有效开展培训的一个重要支撑条件。但从近年来广西开展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相关培训来看,其培训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存在很多问题,如:资源的种类与数量不足、优质资源较少;资源建设缺乏规范和标准,导致资源共享交换困难和重复建设;资源库建成后管理与维护不到位等等问题。因此,为了解决培训中的资源建设和利用问题,有效支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目标的实现,建立一套有效、合理的培训资源支撑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3.2.1 理论依据:循环经济模式理论+知识管理理论

3.2.1.1 循环经济模式理论

循环经济模式是与传统经济活动的以资源高消耗为代价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发展模式相对应的,一种“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动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化(Recycle)”为原则,以低耗、低排、高效为基本特征,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型发展模式。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只要存在资源的地方就存在资源利用的问题,因而循环经济模式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还可以延伸至其他领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资源建设与利用也应该建立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理论观基础上[8]

3.2.1.2 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最初出现在管理学领域,起源于欧美及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对企业组织内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身的创造、获取、加工、存贮、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则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9]

从知识管理的概念来看,它具有普适意义,因而其理论与实践对于教育领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加上教育培训资源本身就是知识,因而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对广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资源建设也有很多启示。

3.2.2 培训资源支撑体系的构建

3.2.2.1 建立培训资源的循环再生和再利用机制

以循环经济模式理论为指导,培训过程还可以看作是一个资源循环再生和再利用的过程。受训教师既可以作为资源的消费者,也可以是资源再生的建设者。他们在培训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以及引发的关键教学事件和新问题,都可以成为后续培训的再生新资源源泉。因此,应当建立培训资源的循环再生和再利用机制,通过“征集”、“评优”、“推荐精华”等方式将这些再生新资源进行回收再利用。

这种资源循环再生和再利用机制,一是可以有效解决资源枯竭问题;二是由于这种再生新资源来自于受训教师,因此更贴近于受训教师们的实际需求;三是由于新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必然经过专业人员或机构的择优筛选,因而新资源的质量水平可以得到一定保障。

3.2.2.2 建立优质资源库

资源库是资源储存、分享、应用与创造的重要系统平台。资源库建设应该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在提供丰富的功能、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的前提下,其操作界面应该友好、简单,提供便捷的资源导航服务,可全部基于WEB浏览,并能被各种用户识别,争取做到即用即会,以低技术门槛提高资源库的利用率。

3.2.2.3 构建培训资源的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是一种知识导航系统,它帮助用户了解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所需的知识。因此,构建培训资源知识地图是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以通过知识地图标示培训资源的项目资源及其分布的位置,让需要寻求资源的人可以按图索骥,迅速、容易地找到所需信息和资源的位置,节约检索和获取时间。另一方面知识地图还有助于资源的重复利用,有效防止资源的重复生产,以及有助于发现“资源孤岛”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以促进资源共享等。

3.2.2.4 建设标准化的培训资源

标准化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前提和基础,严格遵循标准是保障培训资源广泛共享的根本保障。因此,培训资源建设时对资源的分类体系、数据编码、资源属性的标注等进行的定义应参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如符合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办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以及国际通用的LOM标准、SCORM标准等,从而保障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促进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2.2.5 开发微课程资源

《提升工程意见》提出要“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所谓的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10]。微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由于教师们的基础参差不齐,不同的人对相同的知识吸收消化能力有很大差异,微课程将课程碎片化,将知识化整为零,教师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有关知识进行重点学习;第二,微课可将某个问题或知识点作为一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讲解,教师们根据需要进行有选择的学习,既有利于解决问题疑惑又节约时间;第三,微课程采用声音、视频、动画、特效多位一体的表现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师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和学习兴趣;第四,借助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登陆移动终端,教师们可以不受培训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地打开微课程进行学习,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碎片化的知识,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3.3 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学习支持服务理念源于远程教育,原指远程教育机构(院校)为指导和帮助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提高远程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而为学习者提供的面授教学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人员和设施的支持服务的总和。但随着学习支持服务思想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其影响范围不再局限于远程教育领域。

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中,无论采取何种培训模式,如果学习支持服务不到位,培训质量都将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构建和完善广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是提高广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角度,本文尝试构建了一套“Online To Offline”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即从线上到线下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为广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供全面、系统的支持与服务。

3.3.1 Online:线上学习支持服务

3.3.1.1 网上学习资源服务

学习资源是学习支持服务的一个核心要素。为受训教师提供丰富、优秀的学习资源是实现其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重要保障。学习资源的设计应该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内容的设计来进行定位,资源的形式可以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的类型和学习目标来设计。在形式上,可以把文本资源、视频资源、动画资源、互动论坛等相结合,满足不同受训教师的需求;在栏目上,设置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作业练习、辅导资料及疑难解答等栏目,满足受训教师自主学习的需要;在资源上,加强资料库和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数字资源库建设,为受训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宽广的阅览空间,同时尽可能方便受训教师在线点播、下载和反复观看,如提供一些抓屏类的流媒体视频,该类视频采用抓屏工具,将操作的每个详细步骤抓取下来形成流畅的视频,能够反复观看和灵活控制[11]。此外,应当加强资源的标准化建设,在对资源的分类体系、数据编码、资源属性的标注等进行定义时要参照统一的规范标准,严格遵循标准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根本保障。

3.3.1.2 网上辅导答疑服务

我们不能期望广大中小学教师通过一两次的集中培训学习,就能完成消化培训的全部知识和完全掌握信息技术技能与方法。因此,网上辅导答疑无疑是集中面授培训的有力补充、培训后学习支持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网上辅导答疑的方式,可以采用实时和非实时方式为受训教师提供服务。如利用QQ、BBS进行实时讨论,施训教师和受训教师同时在网上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可视电话、双向视频会议等实现人际远程面对面的教学会谈;可以设立全方位服务的呼叫中心、24小时热线电话,随时为受训教师排忧解难;还可以采用电子邮箱等方式进行非实时互动;还可以把受训教师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和答疑发布在门户网站上,供其他受训教师观看或下载[12]

3.3.1.3 网上交流互动平台支持

由于教师个人知识中隐形知识占很大比重,而隐形知识的获得只有在群体交流中潜移默化。另外,摆脱学习孤独感等情感需要也亟需一个可以充分交流的平台。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或建立微信群等方式为教师们提供网上交流互动的平台支持,以方便教师们开展各种非正式的学习互动、情感交流、生活分享,从而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摆脱学习孤独感,激发学习的热情,提升培训效果。

3.3.2 Offline:线下学习支持服务

3.3.2.1 面授辅导

一项由COMTIA和Thomson Prometric公司做出的研究报告指出:混合式学习可能是高效率培训的最佳方法。混合学习是由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就目前广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实际来看,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尚不能完全适应在线培训学习,面授辅导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3.3.2.2 实践教学

根据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见图8),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之后,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教授给他人,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调查中也发现,教师们更喜欢实践性突出的培训方式。由此可见,加强实践教学,对促进受训教师将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内化为自身知识或技能具有巨大的作用。

图8 学习金字塔理论

当然,除了平台、资源、学习支持服务之外,政策、师资、资金也是培训支撑体系的重要内容:(1)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有关政策是支持培训顺利开展的制度性保障;(2)师资是决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成败的关键环节;(3)足够的资金投入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作迅速发展的基础。因此,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各方协同努力,才能有效推进提升工程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EB/OL].http://www. gov.cn/gzdt/2013-11/06/content_2522685.htm.

[2]时锦雯,郑鸿,肖志明.教师信息化培训模式的构建——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系列论文之三[J].广西社会科学,2015(4).

[3]郑鸿.云计算下基于Moodle的远程教育学习平台设计[J].广西教育,2014 (10) .

[4]董方旭.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师发展平台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2.

[5]饶丹娟.多媒体教学资源云共享平台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6]张淼.云计算在教师远程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 (1) .

[7]王立辉.开源学习管理系统在教师培训中的实践与应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 (6) .

[8]韩骏,刘菁,王陆.对建设全国中小学教育培训资源支撑体系的思考与尝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 (Z1) .

[9]郑全太,高志华.知识管理与数字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 (4) .

[10]姚晓兰,兰觉明.微课: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型课程形态[J].中国成人教育,2013 (18) .

[11][12]高德欣.构建现代远程教育O2O学习支持服务体系[J].文教资料,2014 (23) .

[责任编辑 舒 一]

[作者简介]梁俊娜,女,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远程高等教育;时锦雯,广西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处长,研究员,研究方向:远程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本文网址:http://www.wzdh123.cn/show.asp?id=2502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