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知识 > 教育信息化 > 正文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

作者: 来源: 日期:2020/9/26 16:12:05 人气:325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

   为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全面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进程。为科学考量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为教师信息技能培训与考核提供依据,参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请参照执行。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本素养 基本要求: 正确理解有关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形成基本的操作技能;对信息技术形成积极的态度;形成相关的自学能力,能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

具体内容:

一、能使用各种常见的信息技术资源

1.能成功地连接、安装和使用常见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麦克等)和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

2.能熟练使用常见的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扫描仪、数码相机等);

3.熟悉Windows 等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方式;

4.能熟练地进行磁盘、目录、文件的管理,包括剪切、复制、粘贴、删除等;

 5.能够安装、启动应用软件(如从光盘或软盘上安装软件);

5.能在同一应用程序内和不同应用程序之间进行数据的剪切、复制和粘贴;

7.能借助软件的“帮助”或用户手册来学习使用某种软件,解决软件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8.能进行基本的故障检测,解决教室中常规性的软硬件问题。  

二、能够使用常用的应用软件  

1.熟练地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及汉字录入方法;

2.能够使用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

3.能熟练使用演示文稿软件;

4.能利用多媒体工具软件制作基本的教学课件。

三、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能进行基本的网络应用操作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性知识;

2.能熟练地使用浏览器软件上网,检索、浏览、保存、下载信息;

3.能使用BBS 和网上聊天室;

4.能熟练地发送、接收、管理电子邮件;

5.能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和发布简单的网页。

四、理解信息的特性  

1.信息存储与压缩。信息必须保存在某一地方,信息会占用存储空间,必要时能够进行文件压缩;

2.信息加工。能够处理、呈现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

3.信息评价。能够根据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可信度、合理性、倾向性等对信息进行评价;

4.动态链接。信息可以在不同的应用软件之间建立动态链接;

5.信息共享。可以和其他人远程共享应用程序和信息。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

基本要求: 明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局限;能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以便发挥技术的优势;能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将信息技术整合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营造新型的学习环境;能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模式中。

具体内容:

一、明确信息技术的相关教学特性

1.明确信息技术的优势,如速度和自动化、容量和广度,以及在信息存储、加工、呈现、交流等方面的便利性和交互性等,明确这些特性对教学的意义;

2.明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局限。

二、能够寻找、获取、生成满足教学需要的资源

1.明确学校中可利用的技术资源;

2.了解所在社区(如电教馆、信息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

3.能够通过网络搜索、下载所需要的学科教学资源(如相关法规文件、课件、素材、案例、论文等),并判断其可靠性和适用性;

4.通过检索多媒体光盘(如电子百科全书等)获取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

5.能够有效地使用工具软件(如WordPowerPoint 等)或专门的备课工具进行备课;

6.在必要时,能够独立地或与技术人员合作,选择利用有关资源合成制作所需要的教学软件。

三、能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信息技术整合应用到教学中

1.明确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2.明确与各种具体教学目标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以及为此所需要的设备、软件资源和程序准备;

3.明确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学的组织实施可能产生的影响,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4.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应如何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干预;

5.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分析、综合、解释、推理等高级思维活动,促进创造性的学习;

6.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中,适应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殊需要;

7.能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日常教学管理(如学生信息、课程信息等)。

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呈现

1.能够选择适用的多媒体软件来表现某种概念、事件、过程或理论;

2.能将多媒体演示与自己的讲解有机地整合起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

3.能够将计算机与录音、录像、光学投影等其它媒体形式适当地结合起来;

4.能够用适当的方式和速度呈现信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

1.能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适当的探究任务或课题;

2.能选用适当的模拟、建模软件,促进学生对信息的操纵、探索和分析推理;

3.能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活动,利用电子表格等软件进行数据的管理、处理和分析;

4.能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获取与特定主题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

5.在教学中使用与特定学科相结合的软、硬件工具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如几何画板、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语言实验室设备、MIDI 设备等。

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合作沟通

1.能有效地组织学生或学生小组利用文字处理、演示文稿或多媒体工具软件等进行交流汇报;

2.能在协作、讨论活动中发挥促进、引导的作用;

3.能设计适当的主题任务,组织学生通过计算机会议工具(包括BBS、电子邮件、聊天室、视频会议等)进行协作和交流;

4.能组织学生通过制作发布网页来整理和表现合作探究活动的成果。

七、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1.能组织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进行自学、练习和自测;

2.能组织学生在网上自学一些相关材料,完成部分学习任务;

3.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以外(如在家中)使用技术工具进行学习。

第三部分: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价能力  基本要求: 能对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能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完成测验活动;能够对自己利用信息技术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反思。  

具体内容:   

一、能够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  

1.能够设计、采用适当的评价标准(量规)来评价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所完成的作业、作品,区分其中所反映出的学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能够收集、记录、利用学生保存下来的过程性产品(包括草稿文档、笔记文档、数据文件、BBS 发言或 email 等)进行过程性评价;

3.能够对学生合作完成的作业、作品进行适当评价,对小组表现及小组成员的贡献作出合理的评定。

二、能利用计算机更好地进行教学测评活动  

1.能够选择、使用适当的题库系统进行组卷考试;

2.能够利用计算机辅助测验系统组织实施考试,或让学生进行自测;

3.能利用计算机辅助测验系统、电子表格、数据库等软件工具进行考试成绩的管理、分析; 4.能撰写给学校、学生及家长的测评分析报告。

三、能够对自己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和评价  

1.能够准确地判断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

2.能够判断所使用的信息技术是否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3.能够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客观地评价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发现其中的成功和不成功之处;

4.能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第四部分:教师信息技术终身学习能力  基本要求: 能够借助技术手段与同事、学生家长和更广范围内的社区进行交流、合作;能利用技术资源来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 具体内容:

一、能利用网络或演示文稿软件等工具与同事、专家进行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  

二、利用网络等促进学校与学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沟通;  

三、能通过教育网站了解有关教改信息和教学研究成果;  

四、在有适当机会时能够通过远程培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实现终身学习;  

五、对新出现的技术资源表现出积极的关注;

六、能认识新出现的技术资源在满足个人生活、终身学习和实际工作需求方面的潜力。

第五部分:信息技术人文、道德和法律问题

基本要求:  

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能示范、传授与技术使用有关的法律和道德习惯;能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使用技术资源;能利用技术资源使全体学生公平受益。

具体内容:

一、能促进学生合理、合法地使用信息技术

1.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伦理问题,包括版权、隐私以及技术系统、数据和信息的安全问题等;

2.能示范、传授与技术使用有关的法律和道德习惯。  

二、能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使用技术资源  

1.懂得设备使用中的安全性问题(如密码的重要性);

2.了解学校中关于技术使用的政策规定,对技术系统、数据和信息安全所面临的各种威胁做出合理的反应;

3.能在教学中向学生示范如何安全、负责地使用技术;

4.强化有关的课堂程序和规则,引导学生安全、健康地使用技术;

5.能保护学生的隐私,保障学生资料信息的安全,并教育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隐私。

三、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保证学生公平受益

1.能确定在学校、社会、家庭等环境中影响公平使用技术的因素,并尽力促进学生的公平受益;

2.能利用技术来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适应他们的生理、心理需求,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网址:http://www.wzdh123.cn/show.asp?id=2480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上一篇:没有资料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