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结题报告 > 正文

“普通高中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 来源: 日期:2020/8/26 17:14:45 人气:48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实施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说:“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就是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迎接21世纪国际竞争的挑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就是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学校要把工作的重心真正转移到教学质量提高上来,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形成高水平的办学思想,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机制,构建高品味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课改的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而校本教研则是教师专业成长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内容。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为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研究。它属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校本教研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新课程背景下形成的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校本教研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切实抓好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1.进一步明确校本教研理念:学校即研究中心,课堂即实验室,教师即研究的主体,师生成长即研究目的。

    2.抓好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探讨其有效方式。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动,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3.研究我校现有的校本教研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相关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原因。

4.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开展校本教研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和措施。

5. 研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的方法措施。

实验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研究氛围不浓,研究程度不深,制度落实不力,工作创新不够,教学效率不高,教师成长缓慢。

三、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比较法:

⑴、我校与其他学校校本教研、师资队伍状况比较。

⑵、传统教研管理和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管理要求比较。

⑶、本校创新校本教研制度与教师专业成长前后比较。

3、问卷调查法:

⑴、教师问卷:《教师个体教学效能感量表》等三种量表调查。

⑵、学生问卷:《虢镇中学任课教师教学工作信息反馈》《虢镇中学班主任工作评议表》

4、专题讲座与参观学习法。

5、利用网络等各种资源学习、反思和总结。

四、实验研究过程与结论

(一)、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成立由校长、主管教育教学副校长、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参加的课题小组。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准备相关资料。

3、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宣讲课题研究构想,吃透课题进行分工。

4、课题组成员学习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及文献,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研究能力。                              

   第二阶段:课题启动、实验阶段

1、课题组成员学习调研,了解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并提出解决方法,提交一份调研报告。

⑴、虢镇中学优秀教师成长规律调查(表6-1)测量和分析(随机抽样教师66人)

①、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25---35岁(24人)年龄段从所划定的四个分析区间人数所占百分比来看两头小,均为25%,中间大为75%。说明这一部分教师正处在专业成长教育经验技能的积累阶段。

★36---45岁(32人)年龄段从所划定的四个分析区间人数所占百分比来看56分以下仅占6% ,84---112分之间占63%相比25---35岁年龄段的人数比重已下降,特别是在56分以下这个区间,迅速降为6%,112分以上区间人数百分比由25%上升为31%。

★46---55岁(10人)年龄段在84---112分区间内的人数百分比迅速降为20% ,112分以上人数已由31%迅速上升到60% 。通体比较56分以下和84---112分之间两个区间的三个年龄段,可以看到百分比依次呈现出下降趋势:即由25%--6%---0和由72%---63%---20%  。

      总体比较积分在112分以上区间的三个年龄段, 可以明显看到百分比呈现上升趋势:即由25%----31%----60% ,这表明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积累和不断的学习反思提高中绝大多数教师已成长为优秀教师了。

②、总体结论与策略 

       课题组成员通过对量表数据的分析,结合被测量的实际对象在学校现实教育教学中的表现和业绩得出一个结论:1、优秀教师一定是敬业爱岗的,一定是长期扎实地奋战在教育教学一线。2、优秀教师发展的动力主要是高度的事业心、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些优秀教师都是把教育工作当作事业来做,任劳任怨,不计得失,无私奉献,同时善于学习,关注发展,迎接挑战,积极进取。 3、持续系统地进修学习是优秀教师成长的重要条件和保证。4、优秀教师一定是精业乐教,善于进行教学经验的自我反思。。5、优秀教师基本都具有超前的教育理念,能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并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6、优秀教师善于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身快速成长的环境,善于把各种外部条件进行优化组合,能变不利的外部因素为有利因素,变阻碍成功的条件为促进成功的因素,变困难为成功的动力。7、优秀教师的显著外在特点是具相当显著的工作业绩。 这7条是优秀教师成长的普遍共性因素和规律。

      要想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虽然会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但主观努力是最重要的。即使在最偏远最贫穷的地方也会成长出优秀的教师。他们主要靠的是积极的开拓精神、强烈的上进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社会日新月异,教育充满挑战,教师的成长也必然会遇到许多干扰因素,需要教师自己不断开拓进取,克服困难,狠抓机遇,才能成为一代名师。

⑵、三个年龄段教师专业成长影响因素(表6-2)的调查、比较分析(随机抽样教师66人)

②、具体分析与结论

★抽样总体分析。

从上表抽样66名教师整体可见:位居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首位是勤奋努力和反思习惯各占61%,其次是博览群书、工作环境、生源质量和身体素质各占55%,激励机制列第三占52%,其余选项依次为认真备课占45%、人生追求占45%、家庭支持占45%、业余爱好占45%、专业基础占42%、好的机遇占36%、他人帮助占36%、从业动机占30%、先天素质占24%、其它占12%。由此可见,先天素质并非特别重要,这正说明了“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道理。

    ★分年龄段分析。

      从20---35岁年龄段教师的状况看,100%的被测量教师认为:工作环境、名师引领、激励机制、家庭支持、好的机遇、专业基础、勤奋努力、反思习惯、认真备课、博览群书、人生追求、身体素质这12项对教师专业成长影响大;认为对教师专业成长影响较小的因素依次是:先天素质占38%、他人帮助和从业动机25%、生源质量23%和业余爱好23%。从36---45岁年龄段来看,影响教师专业成长因素前五位的分别是:生源质量38%、反思习惯38%、勤奋努力38%、工作环境29%、身体素质29%;最不赞同的影响因素是先天素质占61%,其次是从业动机和好的机遇均占33%,可见该年龄段教师比较认同的是教师职业与先天素质、就业动机和从业机遇没有多大关系。从45----55岁年龄段来看,100%被测量教师普遍赞同的是工作环境、激励机制、专业基础、勤奋努力、反思习惯、身体素质这7项因素对教师专业成长影响大;最不赞同的是名师引领占75%,可见名师引领的作用对广大中老年教师来讲觉得不够明显或不够重要。

    ★各年龄段比较分析。

       比较这三个年龄段类型教师的情况,20---35岁和45----55岁两个年龄段的教师在“勤奋努力和反思习惯”两个总体认同率最高的选项上100%的肯定其重要性,非常强调个人的努力和奋斗。36---45岁年龄段的教师却只有38%赞同,可见该年龄段教师关注的因素比较分散,“工作环境、生源质量、博览群书、身体素质、激励机制、业余爱好”这6项都在关注之中,均占到24%以上。对于“先天素质”选项的否定率最高(达76%),20---35岁年龄段教师的63%认为该因素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36---45岁年龄段教师的10%否定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而45----55岁年龄段教师25%认为该因素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可见在不同的年龄和工作经历背景下,即使对总体认同率最高的条件因素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但不影响对事物整体趋势的判断。年轻教师100%认同的选项合计有12项,中老年教师100%认同的选项合计只有6项,中青年教师100%认同的选项合计却为0项,青年教师比较重视名师引领、家庭支持、好的机遇、认真备课、博览群书、人生追求,而中老年教师比较重视“工作环境、先天素质、激励机制、专业基础、勤奋努力、反思习惯”,   但都很重视 “勤奋努力、反思习惯” 这些主观个人努力因素及““工作环境”和“激励机制” 这些客观因素。在“名师引领”选项上,年轻教师要比中老年教师高出75个百分点,这说明“专业引领”是当前青年教师比较认同和看好的成长途径。

③、总体认识与策略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渴求成长的内在动力愿望,坚持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设平台。

(一)为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外环境。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给教师丰富的资源,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多元化、发展性的平台;引导教师间的合作与竞争,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为教师创造宽松多元的评价环境,不断优化“激励机制”,推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二)让教师拥有渴望成长的内驱力。

      外部环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渴望成长的内在动力。人无志不立,要更成就高,就得有更高追求。前面的调查中也发现,“勤奋努力”、“人生追求”和“从业动机”选项所占百分比较高。可见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强烈愿望和明确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观内在动力和源泉。要让教师拥有职业的幸福感。一个没有职业幸福感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要提防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增强必然成为阻碍教师专业成长的杀手。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除了学校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外,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在思考中获得。 

⑶、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效能感量表6-3   (随机抽样60份)

⑶、虢镇中学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效能感量表(表6-3)的测量结果分析

       在全校三个年级共发放量表120份,随机抽样其中60份,27道题分数合计8---14分(效能感偏低)区间的为54人次,占抽样人数30%,需校正调整:合计14分20分(效能感良好)区间104人次,占抽样人数47%:合计20分27分(效能感优)区间的为42人次,占抽样人数23%。从数字结果分析可见,30%的教师效能感偏低,对教师职业缺乏信心,职业能力比较欠缺,全面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47%的教师效能感良好,能全面胜任本校的教育教学工作。23%的教师效能感优,属于教育教学能力强,事业心、责任心强和专业能力比较突出的优秀教师,且大多为各级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

     研究表明,教学中自我效能感高的老师,其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教学效能感低的老师。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是预测工作绩效的最佳指标之一。高的自我效能感会促进绩效的提高,低的自我效能感则影响绩效的增长。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促使一个人去尝试具有更高挑战性的工作,设置较高水平的目标,并表现出较强的目标承诺(Goalcommitment,从而提高工作绩效。同时,一个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对生活的自我控制感强。另外,从中也可看到管理层领导(Leader)的自我效能感对组织绩效亦有明显的影响。

2.学校课题组要求相关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研究子课题,人人参与行动研究。通过科研为载体,促进校本教研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同时也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进一步提高,

3.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达到科研兴校的目的。

⑴、组织教师参加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包括新课程通识培训、有效教学培训、复课研讨培训和远程培训,参加陈仓区与北京市海淀区的对口交流学习。

⑵、对外交流。多次派教师赴西安、杭州、青岛等地参加了新课改和高考复课研讨会、全国新课程课堂教学大赛、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年会;组织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和高一高二备课组长赴银川一中观摩学习;承担了我市“名校孵化”对口支援工作,接待了甘肃,我省的渭南,我市的太白、岐山等地

老师教学交流,加强沟通,相互学习,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开阔教育视野。

⑶、专家引领。积极邀请中国人名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克剑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刘旺博士、西安中学名师杨杰夫等为我校教师分别作有关立学与立人、教育心理、有效教学研究的报告,邀请西安部分中学名师来校为高三师生做高考复课报告。

⑷、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坚持每周一次的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做到内容明确,主讲人明确;活动内容应突出校本,以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交流和探讨教材、教法及教学中的收获、体会、失误等,并做好记录。

⑸、坚持开展“四个一”活动。任课教师每学期向教研室提交一份有质量的教学反思,提供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在组内或学校上一次公开课或研讨课,提出一个教学上的问题,并有相应的解决办法。

⑹、月例会专题讲解。学校兼职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等,围绕教育、教学、教研进行专题讲解,帮助教师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激发教师自我提高意识。

⑺、教师论坛。结合我校的实际,教师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持续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畅所欲言。

⑻、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安排课题组教师分赴青岛参加了全国“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其中两名教师在2009年8月暑期学习会上进行了“同课异构”教学展示,由此开始了全校范围各教研组、备课组内的“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

⑼、组织各种形式的公开课活动。除备课组内的听评课活动外,还安排我校名师、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⑽、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它提升了办学品位,张扬了学生个性,体现了学校特色,浓厚了教研氛围,促进了教师发展。

⑾、“虢中名师”评选。通过名师带动教师,带动学科发展,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⑿、组织开展优质课评选、评教赛讲、课堂教学设计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普通话比赛等活动。

   第三阶段:巩固和发展阶段  

⑴、课题组进行工作阶段经验交流和阶段成果总结,并形成材料报总课题组。

⑵、收集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的优秀案例和论文等,为各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做好充分准备,编辑《虢镇中学教学案例选编》《虢镇中学教学反思选编》。

⑶、举办优质课评选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关注课堂,推崇有效教学。

⑷、组织校本教研观摩和经验交流会。坚持每学期一次的教学教研工作总结研讨会,总结工作,研究问题。

⑸、拓宽教师培养模式,加强与陕西师范大学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在我校设点,开设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有效促进教师队伍学历提高和专业化发展,提高我校的办学品位。

⑹、出刊并推广成果,扩大实验队伍。

⑺、课题组在借鉴外地经验教训及结合我校实际的基础上,完善我校校本教研制度和教师培训的实施方案。分别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兼职教研员和教师代表座谈会,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进一步完善方案。

第四阶段:总结提升阶段

⑴、总结经验,及时交流推广。总结我校校本教研制度和教师培训的经验,撰写了《立足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材料,该材料在2010年3月陕西省基础教育质量工程实施大会上做了材料交流。

⑵、评教赛讲。为进一步掌握我校教师队伍状况,检阅教师队伍的实力,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校本教研,推动教学交流,全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2010年3下旬到5月初,历时近两个月举办评教赛讲活动。赛教分三轮进行,第一轮组内赛教,第二轮为校级赛教,第三轮为优质课展示,并在学校月例会上进行了活动总结。活动推出我校校级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共16名。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85%。

⑶、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大赛。新课程实施已经三年,为总结我校新课程实施经验,进一步落实课改理念,规范教学行为,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有效教学,提升教师专业水平,2010年4下旬到6月初,开展首届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大赛。大赛分教研组初赛和学校联评两各阶段。第一阶段各教研组认真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大赛活动,并成立由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组成的3人以上学科评审组,对本组教师的设计方案进行初评;第二阶段学校成立综合评审组,对各组选送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并评选出的优秀教学设计若干予以奖励。活动结束,学校将编辑《虢镇中学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汇编》。

⑷、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更新观念,努力践行生本教育。尝试学案教学,提倡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真正将教研中心从“教”转向“学”,把帮助学生更积极、更有效、更快乐地学习作为主要的教学工作来做;切实转变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把核心学习交还给学习者,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全面发展。

⑸、写出结题报告,提交研究论文。

⑸、整理充实课题档案,迎接验收。

(二)、实验研究结论:

1.校本教研是创造性实施高中新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

2.校本教研和教师培养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内容。

3.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4.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校本教研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五、主要研究成果

1.广大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的热情提高,研究能力增强。2008年3月至今,有4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或专业文章在《宝鸡教育》《中学政治教学参考》《语文月刊》《语文教学通讯》《数理化学习》《考试》等刊物上发表;在各级教育学会、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论文、教育故事、教学案例等评奖活动中有56人次获奖;《虢中教研》第10、11、12、13期刊登教师优秀稿件近120篇;出刊《虢中教研》副刊《信息速递》共8期,内容涉及工作安排、课堂改革、学法指导、心理调适、质量分析等方面;在“四个一”活动中,共收集教学反思632篇,教学案例653篇,提出教学上的一个问题并附有相应的解决办法532篇;另外,我校参与的陕西省“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研究”,结题报告《虢镇中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报告》获省级一等奖。

2.编辑《虢镇中学教师优秀论文选编》(第二卷),《虢镇中学学生优秀作文及研究性学习论文选编》,开发出《中学女生形体练习》《高中英语视听教程》《高中生物竞赛辅导教程》《音乐与生活》《宝鸡自然、人文与发展漫谈》《生态危机与环境保护》《生活中的物理》等校本教材等。2009年4月,编辑了《虢镇中学教学案例选编》和《虢镇中学教学反思选编》。另外,《虢镇中学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选编》正在紧张编辑之中,不久即可付梓。这些都为教师发表成果、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较好的培养了教师的总结和研究能力。

3.教师培养尤其是青教培养工作成绩突出。2008年6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参与了青年教师的校级达标活动,多名课题组成员担任了青教培养指导教师,课题组全体成员观摩了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完成了对青年教师的校级达标考核。课题组撰写了《抓好校本教研,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形式探讨》《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等3篇论文。通过培养,青年教师已迅速成长起来,涌现了一批教学新秀,许多已为教育教学的骨干。在2009年1月召开的宝鸡市省级标准化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研讨会,课题组副组长王存科副校长代表学校做了《抓好青教培养,为学校发展奠基》的经验交流。2009年3月,我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陕西省质量兴校明星学校”。2010年3月,在陕西省基础教育质量工程实施大会上,我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陕西省基础教育质量工程实验学校”。

4.2008年3月至今,我校146名优秀教师受到学校各项奖励,2 名教师被命名为宝鸡市首批骨干教师,1名教师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3名教师被评为宝鸡市首批优秀兼职教研员,3名教师被评为区校本教研先进工作者;1名教师被评为陈仓区十杰青年; 1名教师被评为区级优秀教育工作者,3名教师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1名教师被区教育局、区人劳局推荐参加陕西省第八批特级教师评选,2名教师在陕西省新课程优质课比赛中获奖,1名老师获陕西省语文教学大赛二等奖。

5、不断加强校本教研管理,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虢镇中学校本教研制度和教师培训的实施方案》《虢镇中学任课教师业务分层管理实施办法》《虢镇中学青教培养实施办法》《虢镇中学青年教师校级达标标准及考核办法》《虢镇中学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办法》《虢镇中学教育科研奖励办法》《虢镇中学名师评选办法》等。进一步细化了考核内容,更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为新课程改革全面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六、存在问题和思考

       实验以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校本教研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加快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引领着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迈进。但是,我们在在研究的理论层次上还需进一步深入,还必须加强学习;另外,教研与教学工作如何既能有机结合,又能使之规范化,日常化的问题以及如何指导教师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教学问题中发现并提升课题的问题,都需进一步探讨。还有,由于高考压力和教学任务的繁重,许多教师的工作虽做了,但缺乏时间和精力进行总结和梳理,较少将工作中的感悟与收获升华成科学的理论,难以大面积地运用和推广,不能很快转化为推动教育教学的“生产力”。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在这些方面不断努力,继续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为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不懈的探索。  


    本文网址:http://www.wzdh123.cn/show.asp?id=2458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