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结题报告 > 正文

新课改理念下的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创新研究

作者: 来源: 日期:2019/10/27 19:32:11 人气:119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课题负责人:叶国正 赣南教育学院、课题编号:1504YB475)

由赣南教育学院叶国正、吴昊文、章贡区滨江二小廖玉萍等人共同承担的江西省教科规划课题《新课改理念下的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创新研究》研究工作,自2004年7月至2007年12月,在上级教研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指导下,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以及承担课题研究实验任务的中小学校的积极配合下,已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与实践任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取得了较好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必要性

1、新课改的要求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此,我国开始实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几年,教师们积极进行课改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初步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学方式,改革了评价方式,努力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新课程的实践经验在不断涌现,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新型教师队伍正茁壮成长起来。然而,面对新课改,班主任该做些什么?又该怎么做?能否创建新课改理念下班级管理的机制与模式,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这是困扰许多教师的敏感问题。应尽快探索出新课改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班级管理方法。

2、时代的呼唤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追求。长期以来,传统的班主任工作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指导模式和班级管理模式也应作相应的变通和调整。

3、新课改下的班级管理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作指导

班级管理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的指导。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领导者,其思想道德面貌,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对教育的信念与追求、对学生的期望、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认同与取舍等,无不渗透在班级管理之中。在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工作更是面临新的挑战,一些班主任面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困惑,发出感慨,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新课改下的班级管理,尤其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作指导。

(二)课题提出的现实性

1、课程改革陷入误区

从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来看,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领导,更多的是在教学方面实施新课改理念,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新课改理念下的班级建设,轻视了新课改对班主任角色提出的新要求。这是课程改革的误区。

2、以点带面,引领新课改的方向

大余县作为全国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县市之一,承担着引领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的任务。其课改试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新课程在全省范围内的实施。基于此,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的班主任以及班级管理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既紧迫又现实的问题。课题组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工作思路,深入课改试验区,扎根基层学校,进行广泛而卓有成效的课题研究工作,旨在探讨新课改理念下的班级管理的新路子,从而推动我省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二、课题的界定

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具有相对稳定性、持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性的观念体系”( 韩延明语)。理念具有发展性、导向性、实践性、稳定性和延续性等特征。课题中的“新课改理念”,是指我国自2001年起实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有别于过去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班主任”,旨在探索新课改下的班主任应该如何定位,如何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以满足新课改的需要。叶澜教授指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为新课改下的班级建设与管理指出了一个方向。因此,凸显学生在整个班级管理的主体地位,明晰班主任所承担的角色定位,真正实现班级管理的民主化、自治化,将有利于课程改革更加稳固、扎实、深入地开展下去。“班级管理创新”,意指创新班级管理体制和模式,以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培养目标。班级管理创新研究,需要建立完整的、具备可操作性的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在研究过程中,拟根据课题的需要,从多个层面对试验学校进行督促指导和管理。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明确理论基础,确立研究方向,将研究内容具体化、实践化,是本课题研究的前提性任务,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实际上成为了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同时也是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尊重个体差异是多元智能的核心理念。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 他所倡导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多元智能学校教育理论,有如下几项原则:1、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学校教育的每项改革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最大效益;2、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具有多元智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学校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建构一种可选择性的教育以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质、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发展需求;3、学校教育必须以合作的方式和家庭、社区建立密切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广泛的学习与发展经验,使学生的学习与自身的生活建立真实而完善的联系。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学习方式变革和创新教育四个最基本的理念,构成了课程改革的核心,成为各学科所共享的教育理念,也是我们从事本课题研究的立足点。

1、以人为本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的根本变化动摇了传统的教育观。世界各国都把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主题,着眼于全人发展的价值取向,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即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发挥学生潜能为根本。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使培养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新课程“三个发展”(即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三个发展”是在传统“全体”和“全面”的基础上增加了“个性发展”的人文内涵,成为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

2、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是相对于知识本位而言的。知识本位教育观倾向于知识传授与灌输。在以知识本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传递知识的工具,学生成了被动的认知体。能力本位理念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倡导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是新课程一个崭新的理念。

3、学习方式变革

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是新课程一大特色。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不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变革学习方式有以下三种途径: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研究性)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

4、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新课程又一个理念。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造力匮乏的民族意味着缺乏最根本的竞争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它们需要长期的教育与培养。基础教育阶段是创新教育的最佳时期。研究显示,开展创新教育应注意这几个方面:在培养模式上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教育方法上全面推广启发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性活动、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强化民主性原则。

(三)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是让所有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学生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四)主体教育

主体教育的核心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促进其主体性的发展。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可以说,新课改理念下的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创新研究有着广泛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这是我们的课题研究所拥有的基本根据。

四、课题研究概况

(一)预期研究目标

本课题立足于新世纪的高度,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用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学校管理学、教育社会学的新思维,宏观地考察班级管理制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向,比较、综合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班集体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为背景,科学总结教育发达地区特别是课改实验区实践经验,并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从教育目标、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儿童集体的交往、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及课改试验区的课改实践开展试验研究。本课题旨在构建并实施一套全新的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理论和新课改下的班级管理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培养人的需要,并为中小学校的全面发展与品位提升提供保障。

(二)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过程共分为五个阶段,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1、常规管理,狠抓不懈

课题组主要成员以及试验学校的研究人员都负责一个班级的管理。在扎扎实实地管理好班级的前提下,注重抓常规,向平时要效率、要成果。对班级管理提出高于学校常规管理的要求,具体落实到每天的早自习、上课、课间操、眼保健操、午休、课外活动、晚自习、就寝上,全方位、全天候地为学生服务。这种服务一方面是全面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监督机率和示范作用,为更好地防微杜渐作铺垫。

常规工作上,学校里特别是政教处、教务处抓得比较多,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班主任如果能在学校工作思路前提下,创造性地结合班级特色,制订相关规章条例,做到奖惩分明,肯定在管理上会收到成效。如大余县南安中学初三(11)班,由于工作得力,指导得当,学生凝聚力强,班级集体观念高,连续三年获校文明班级,6个寝室中有5个获标准寝室。该班连续两年被评为赣州市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相反,如常规工作浮于形式,不能落实到位,班级管理则不可能有成果。

2、个别教育,创新方法

对于班主任工作,学生教育是个重头戏。学生教育可分为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各有各的优缺点。在我们课题研究中,除了对学生集体培训讲座教育外,很多时候我们采取了个别教育方式。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的个别教育方法有:亲情爱心法、综合国力法、功成名就法、顺水推舟法、愚公移山法等。这些方法的实施,都是充分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体现个性发展的思想,取长补短,达成教育效果。这也是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体现。

特别是在当今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因素的冲击,只有先“利其器”,才能“善其事”。另外,要给他们营造对其充满信心的周边环境,充分发动家庭、学校、社会等综合力量,让他们感到自己在一种信任的目光下学习、生活。这样,就能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使其尽展风采。

3、心理分析,目标导航

“抓管理主要是管理人。要想管理好人,就必须了解掌握人的心理……”著名教育家如是说。因此我们课题组在整个五个阶段中,着重在心理辅导讲座上花功夫。即结合不同心理年龄、性别特征,由政教处牵头,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扭转不良心理状态和想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各个时期,分别进行了这样一些系列讲座:

①人际交往心理辅导讲座;②青春期教育讲座;③怎样度过学校生活;④风雨人生路,强者竞风流。

通过讲座发现:一方面,从学生交上来的小结报告中,学生明显感到办事有方向,做事有准则,心理成熟期缩短;另一方面,学生的行为习惯、为人处世逐步趋向理智,冲动举止明显减少,学习生活习惯社会化,终身化。同时,对班级管理的难度降低,偶发事件率显著下降,收到意料之中的效果。如大余县南安中学初三(11)班,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得比较突出。

以上心理辅导可以说是对学生进行初级目标要求,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还可以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进行中级指导,即人格完善,甚至更高要求的高级指导,即创造思维,自我完善、自我实践的达成。

4、调查研究,因材施教

在课题研究的五个阶段中,对学生的思想素质状况进行了两次调查研究,另外在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否会交朋友、学生的意志力品质等方面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作了科学分析。通过对这些能真正反映学生学习、生活、消费、心理行为等方面的调研,基本了解和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概况如下:

通过测试分析,我们在各班级就具体情况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并对计划的个别地方也进行了调整,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各形式的指导,可以出现学生的思想状况明显好转,大部分学生埋下头来,致力于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另外一部分学生也能各尽其能、各展其才,选择切合自身特点和特长的方向不断前进。另外,在各试验学校行政的有力支持下,各校学生的学习、消费习惯逐步趋向正规化,课间打闹、吃游食现象明显减少,行为习惯也趋于理智化。在为人处世、同学相处上能以诚相待,异性交往能保持距离。在学生时代,能以学业为重,在对待挫折困难时,不再是垂头丧气。大部分学生面对困难迎头而上,能做到不屈不挠;对待挫折,大家想办法、出主意。

5、反馈总结,适时调整

在遵照执行各阶段工作计划、切实实施工作计划的思路下,对各阶段进行小结、汇总,并经过试验学校教研室的阶段性评审,及时总结各阶段工作执行情况和成果,并从中发现问题和不足,然后在下一阶段中加以弥补,力争做到在执行计划的前提下,灵活策略,不断完善自我、完善计划。

同时,积极与其他相关的课题组展开交流活动,吸取经验和成功之处,用于我们课题的工作中来。各成员也必须针对各负责实验板块开展自我小结,对各班级也要进行班级指导工作小结,这样通过层层小结工作,不断提高,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上了新的台阶。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主要研究阶段


完成时间


课题组成员分工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2004.7~2004.12


全体成员分赴大余县教改试验区和章贡区调研


1、 深入课改试验区调研


2、撰写调研报告2篇


3、制定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2005.1~2005.12


章贡区:廖玉萍


大余县:徐丽萍


刘小明


1、 设定班级管理创新的目标


2、 设计班级管理活动方案4份


3、积累班级管理经验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


2006.1~2006.8


叶国正


吴昊文


李方柏


1、突出研究内涵


2、调整研究方向




第四阶段




2006.9~


2007.6


吴昊文


叶国正


1、反思研究进度与成果


2、草拟并撰写研究论文3篇



第五阶段



2007.7~


2007.12


叶国正


吴昊文


廖玉萍


1、赴龙南二中、南康市平田中学调研,推广应用课题研究成果


2、试验班级做好总结报告12篇


3、总结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案例研究法;

3、调查研究法;

4、文献研究法;

5、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的实施过程得到了来自各方的支持和厚爱,使课题研究得以圆满完成,并最终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

(1)学院领导重视。本课题一申报下来,就由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主持召开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协调会,明确了研究的重要意义和预期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课题研究的分工、分点,把具体目标落实到个人。

(2)组织管理保障。

组 长:叶国正教授(教育系主任)

副组长:陈治仁教授(科研处处长)、吴昊文副教授

主要成员:廖玉萍,徐丽萍,刘小明

其他人员:具备一定教科研能力的人员、优秀班主任。

(3)资金资料保障。

为了确保课题的研讨会和研究活动能顺利开展,课题组成员自筹经费,及时购置了一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类书籍、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并由相关处室及时了解与课题相关的信息资料,及时给课题组成员反馈和通报即时的研究动态。

通过五个阶段的课题研究和实施,可以说,承担课题研究试验的28个班级都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实践证明,对班级管理的创新研究,其实是对班主任管理理念的创新,是对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研究。大文学家朝愈说得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只有从根本上提升班主任的素质和观念,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才会有创新。

五、成效分析

  对照五个研究阶段的工作,在结合实际工作思路和成果的基础上,各成员总共撰写论文、分析报告18篇,其中调查问卷、分析,形成了调查分析6篇,从理论角度对各阶段工作进行了提炼、总结。其中有1篇在《班主任》上发表,3篇在赣州市第19期初中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A班、B班、赣州市初中骨干班主任培训班上宣讲和研讨,大部分论文在县区教研论文评比中获奖。通过指导,班主任的工作思路拓宽了,工作理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自身素质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同时,对班主任的工作也是一次很大的促进。

  承担此次课题研究试验的班级在校期间共获赣州市“先进集体”3次,区县级“先进集体”2次,校级“先进集体”6次,这些班级在学校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比较优秀的。事实证明,指导工作取得了效果,这些指导工作的开展有其可行性的一面,也有其成效性的另一面。不管如何,成绩已逝,以后的路还长,我们还应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力争再上台阶。

六、研究后的思考与设想

结合班级管理的方法创新,我们明显感到,如能坚持这样三个原则,将是很有必要的,即全面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1、全面性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

班主任要对全班同学负责,面向全班每个学生。在学生观上,要确立一种指导思想:即坚信只要是正常的学生,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教育,都可以使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要注意覆盖全班学生,不能有所偏激。

 (2)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

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往往会出现就事论事、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方法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使工作被动,且显得无头绪,会使班主任“南征北战”忙着补漏洞;二是容易产生学生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怀疑和敬佩心理的萎缩。

如能提前做到审时度势,及时从方方面面给予指导,通过打“防疫针”的方法,消除其产生的“疫菌”,至少可以减少其滋生的机率,从而减少偶发事件的产生,达成指导效果。中小学校的班主任工作比较欣赏的一种方法是“全天候服务”,它也就是本着这个宗旨而提出的,当然这更需要班主任全身心的投入和更细致周到的工作。

 (3)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

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首先要对事态的开始、发展、结束进行全程的了解熟悉,其次才是对事态的全程进行指导,了解熟悉是全程指导的必要条件。班主任在处理一些事件中要注意这一点。有时事态的发展会出现波动性、反复性,例如,学生之间的冲突,班主任一般是在了解情况后,批评教育错误的一方,对双方晓之以理,并阐明利害关系,解决了冲突。这样看似问题解决了,矛盾也没有了,然而,经常会出现双方因上次冲突中受益、受害的不均匀,并在下次小磨擦中,点燃导火线,使得由原本无所谓的小问题,而化成干戈。所以,班主任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真正达到全程指导,也应常使用发展的目光对待事态的发展,事后要做进一步的摸底工作,或者说类似商业中的“售后服务”吧。这样一来,解决问题就可以说比较完美了。

2、灵活性原则

(1)保持指导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

一个班集体的建设,是班主任在一个既定的目标下坚持不懈地按计划工作后而逐步完成的。同样,对班级进行指导研究也是如此。因此,无论在一个阶段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在具体的不同阶段的制订与实施中,都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物和连续性,尽管实际情况千变万化,会随时出现新的任务,然而有经验的班主任能把新的要求和任务纳入原来的计划,保持工作计划安排的稳定性,坚持指导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富有灵活性的指导方法

灵活性的指导方法具体可着重针对个性特征和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不同的指导。

①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因此在指导时要注意方法、对象的灵活,不能“大锅饭”。例如,特殊学生、家庭经济拮据或破裂的学生,一般宜采用温和的方法,多用心理战术,这样的方法他们容易接受。这类学生,多数是个性特征鲜明甚至怪异,可想而知,常规方法效果不明显。

②对于不同形式与内容的要进行不同的指导,并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年级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生活指导,这些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求学阶段,那么在连续数年的学习中能不能一竿子到底呢?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因为学生也在不断地变化,正确的做法应是根据学生认识的程度和可接受的形式加以贯彻,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因此,在具体操作中要求班主任灵活处理,而不能僵化新情况,否则,就会造成指导工作杂乱无章,难以常规化,更谈不上通过指导以求逐步提高了。

3、创造性原则

传统的指导模式往往有其局限性,它主要要通过硬性灌输、规定要求的形式出现,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片面理解的境地。因此,长期以来,就把学生囿于固定的思维模式中。所以,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班主任指导形式的落实要注意方法,不能死搬硬套,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培养个性,并让个性充分自由发展,具体可从这三个方面加创新。

  (1)组织活动创新

在组织活动的安排上,一般是班主任统管下的经验会,班会、座谈会等,这种形式最不利于学生个性优良品质的发现,长此以往,学生几乎变成“容器型”学生。为了克服这种活动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可以逐步达成先适当指导,让其搞活动,再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群体智慧和优势组织活动。

事实证明通过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丰富新颖,富有趣味性和娱乐性,如能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加以指点,寓教于乐,就一举两得了。当然,组织活动的创新可从形式和内容上创新,不能呆板、单调。

(2)指导模式创新

有关指导模式要与学生的学习同步,但没有严格的界限,有很多指导模式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如学习指导、心理指导、生活和消费指导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更在于如何在常规指导模式前提下,进行有创意、适合时代特色的创新指导班级管理。在这一点上本课题组各成员运用各种方法、途径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指导后发现班主任工作必须要抛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工作思路,要深入班级到学习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模式的创新在于方法的创新、手段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和效果。

 (3)制订制度创新

很多班级都采用“百分制“的形式来管理学生,条条框框定得比较细,奖惩分明,这当然是一种比较细致、全面的管理方法,但这形式也有其局限性,似乎一次随便或过失将导致扣分多少。如果对于荣誉感不强的学生扣分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就会出现麻木状态,那这种制度就效果不明显了。因此,制订制度时就要充分考虑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加以管理。各种制度很多,如能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分析和制订,就可以增加制度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4)评价标准创新

评价是班主任和学生在日常相处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衡量和评判的手段,但一般评价各不相同,有的甚至相距甚远。诚然,我们也不否认绝大部分的评价有其客观公正的标准或条例,通常我们就以这些标准或条例为准绳来衡量、判断。在实际工作中,如要评价一位学生的好坏,往往看其是否经常犯错误,还是循规遵纪。当然,这种方法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其与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位学生是不配套的,至少在同学中,就有一些有着独特优点的学生。比如,某成绩差的学生技能特好,某很丑的同学心灵很美。所以,我们可从其优势入手,加以引导,也会化劣势为优势。因此,对待学生不能一刀切,要以全新的观点客观地评价学生。

曾经荣获诺贝尔奖的温伯格教授说得好: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尝试下一步,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知识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的学生与次好的学生的标准。班主任要经常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把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出新问题,开展研究,进行试验,去发现新的东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

六、课题总结

1、本项课题研究实验的适应范围很广,但由于客观原因,未能在更广的范围内推行这一研究实验。

2、由于课题研究的经验不足,对研究项目深度的把握上有待加强。尤其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研究上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3、参加课题研究试验的18个班级中,有一个班成效不明显,原因何在?既有学生主体性不够的原因,也有班主任工作不到位的原因。如何改进,如何更好地协调两者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地思考。

4、本着学无止境,研无止境,对于新课改理念下的班主任工作,可展开进一步的追踪研究。

本课题通过研究,探索了新课改理念下的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工作,推动了新课程在中小学校的实施,写出了论文《新课程下的班主任队伍建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改下的家访工作》,其中《新课程下的班主任队伍建设》已发表在国家级期刊《班主任》2007年第5期;在新的班级管理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典型班队活动设计,在大余县南安中学、大余县东门小学、章贡区滨江二小等学校投入应用,效果良好。该理论已被赣州市教育局广为推广,并在赣州市第十九期初中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A班、B班、赣州市初中骨干班主作培训班上作研讨交流,供全市中小学班主任学习参考。

七、我们的反思

1、本次实验在具体可操作性上力度不够。

2、由于研究经验不足,对研究项目深度把握上有待加强。

3、参与课题研究试验的18个班中,有一个班成效不明显,原因何在,是学生主体性不够还是班主任工作不到位。如何改进,如何更好地协调两者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地思考。

4、本着学无止境,研无止境,结合新形势下的班主任工作,可展开进一步的滚动研究。

八、几点建议

1、任何班级管理模式都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强调学生互动,师生互动。

2、班主任队伍建设始终影响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为此,必须从理论到实践去审视新课改理念下的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工作,继续跟踪研究实验的成效。

“新课题理念下的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创新研究”课题组


                           2007年11月


    本文网址:http://www.wzdh123.cn/show.asp?id=2093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