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网络教研 > 正文

互联网+时代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作者: 来源: 日期:2019/7/26 17:21:51 人气:100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互联网+时代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韩 欣

(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日照276800)

摘 要:当前,“互联网+”时代到来,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要实现教育的新课程改革,面向信息化的教师素养发展是关键。对于教师而言,应该积极抓住“互联网+”时代下的机遇,培养互联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提升整合信息素养能力,通过各培训方式的有机整合,变革“互联网+”时代教师的学习方式,多途径协作学习共同提高,实现终生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教育;教师信息素养

0 引言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的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连接“互联网+”,将先进的教育科研成果应用于科教,已经成为推动教育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作为教师,面对“互联网+”时代下数量越来越多的“数字原住民”,承担的教育压力也急剧增加。因此,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全面认识“互联网+”的实质和作用,依托互联网技术手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适应各种教学新模式的挑战。

1 “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1.1 “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这一内涵理念从2012提出至此一直受各界多方关注。“互联网+”,是指根据某一行业具体实际状况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在服务和产品的提供与创造方面,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相关的操作模式以及方法手段,不断提升行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从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互联网因为自身超强的兼容性、自适应性和创新性,与各行业形成了灵活丰富的运作模式,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型产业形态。互联网利用其超强的渗透力不断逼迫各行各业转型升级,通过互联网在产品技术、服务等领域争占有利竞争地位。显而易见“互联网+”已经成为传统行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成为每个人提升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1.2 “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教育”就是学校、教育机构和教师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变革以往的教育方式,推进其发展方向向高度自动化、网络化、个性化靠拢。由于教育系统自身的封闭滞后,导致自我进化能力低下,使得传统教育落后现社会的进程,教育观念陈旧、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落后、教学效率低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互联网+”打破了教育以往封闭的局面,也同时推进了教育的自我发展进程。

2 “互联网+”时代下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

“数字鸿沟”这个内涵一开始是由美国提出,指的是信息富有的那一部分国家地区和信息贫困的国家地区之间的鸿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经合组织(OECD)在关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报告表明,“互联网+”时代下不仅会有了这道鸿沟,还会产生第二道鸿沟,“信息鸿沟”。那就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和教师已经将计算机等网络信息技术的工具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但是在应用信息技术的素养能力方面会有很大的差距。有一部分学校教师群体拥有最好的信息素养能力。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媒体技术、最便捷的网络学习支持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的最好的教育。另外一部分教育群体虽然掌握了信息技术但是信息素养能力却并不强,他们出于各部分因素不能掌握与灵活运用最新的或最好的媒体技术、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支持服务。这两部分教师群体之间的差别,就是第二道数字鸿沟。

2.1 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在“互联网 +”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构成了信息素养的最基本的内容。所谓教师的信息素养(Infirmation Literacy)不仅是教师运用互联网和计算机的能力,还是教师在众多信息中快速识别信息的能力,在获取信息后,进行加工、处理、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已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类整合,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应用与传递,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层次

“互联网+”时代虽然给教师的自身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个成熟的教师,不但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在教育活动中表现自身的价值,还必须能够对自己的信息素养发展进行整体的、终身的、全面的思考和探索。

2006年5月,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申报的课题《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研究目标,根据案例课题方案研究,对“互联网+”时代下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层次划分,如表1。

案例分析表明,面对新兴信息技术应用,教师往往会有一种习惯性保护或者习惯性抵制。对自己熟练掌握、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或者技术习惯性的保护,而对自己相对陌生、掌握不好的教学方式或者技术,会习惯性的抵制。这种现象特别体现在具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和邻近退休的中老年教师群体中。

表1 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要想摆脱这一现状,学校与教育机构应该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经费投入,否则其他方面的投入也不会取得实际效果。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提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整合信息素养的能力,迎接“互联网+”时代教师职业的变革。

3 “互联网+”时代下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互联网+”时代下,移动互联使得教师对知识技能的教授不再垄断,教师不再是“传业、授道、解惑”的唯一权威。因此教师应积极抓住“互联网+”时代下的机遇,提升自身信息素养,适应移动互联教学环境,重构教师成长之路。

3.1 培养教师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下,教育信息化浪潮来临,教师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教育理论基础,还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将二者融会贯通,以培养教师互联网思维,树立其自身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念。“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互联网思维分为以下三种类:

(1)平台化思维。互联网的平台化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平台化的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多主体共赢互利的生态圈。学校教育也可以积极从平台化思维中寻找机遇,善于利用现有的平台资源,将学校建设成一个教师工作学习、交流研讨,助于教师快速成长的平台。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可以通过QQ、微信、E-mail等移动网络来进行优质课的观赏与学习,积极进行评课交流,及时获取教学教学资源,更可以弥补课题组教师之间跨时空距离的交流障碍,增加各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2)大数据思维。大数据可以说是互联网和云计算结合的产物,通过对收集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减少冗繁的人工收集,从而提高了人们事务处理能力。大数据思维对于教师信息素养发展也具有突破意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析全面的数据而非随机抽样,获取更精确教学评价结果,让教师的评课更加科学、立体、可触摸。

(3)碎片化思维。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的生活随时会被中断,我们需要在一个时间段进行多个学习内容转换。便捷的移动终端已经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处随身获取各种所需信息。教师也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行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发布信息资源,学生们可通过手机QQ、微信、校园APP等阅读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信息。

3.2 提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整合信息素养的能力

提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信息素养能力,整合教师多方面的素养,构建系统性的教师信息素养结构体系。陈秋怡(2016)提出了包括业务素养,媒介素养和情意素养的三维教师素养,多方面系统性的整合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同时考虑了“互联网+”的实际情况,为教师的信息素养赋上了时代性的特色。

图1 “互联网+”时代下教师信息素养整合系统图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想提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信息素养能力,就要应该整合教师多方面的素养,将教师的业务素养、媒介素养和情意素养循环相互,互为条件动力,互相保障与导向,共同构建互相融合的教师信息素养整合系统,如图1。业务素养是媒介素养和情意素养的根基基础,提供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媒介素养为业务素养和情意素养提供帮助渠道,通过利用现代化媒体技术与各实际具体学科进行课程整合,以助于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情意素养则为业务素养和媒介素养的催化剂,通过培养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来促进与提高教学目标,以发挥更好的教学水平。

3.3 营造利于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环境

“互联网+”时代下,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不仅是要单方面依靠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关键是要结合具体教学实际。营造利于教师信息技术整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教学环境。

(1)学校教育机构的软硬件支持服务。硬件支持:学校与教育机构尽可能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把资金更多的投入到改善教学条件的现代教学设备上,建立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配备电子白板等媒体设备并实现连接校内外局域网服务器,为师生提供更为高速安全的教学网络环境。

软件支持:学校不仅要建立学生服务系统,更要把服务系统扩大范围惠及到教师。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多样化的安全便捷的网络服务,只需一个账号,教师就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校园网络。学校还应具备大数据分析软件和云资源平台,教师只需登陆校园网络平台就能得到所需信息,提高教师办学效率。

(2)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学校与教育机构综合考虑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分层次定期开展信息素养培训,通过论坛、讲座、培训班和经验交流会有重点、有层次、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师信息素养开展培训,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计划应该循序渐进,各阶段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培训内容不仅是技术操作,更要包括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

(3)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最好的催化剂。学校和教育机构应建立起长期有效的科学激励机制。对参加培训并通过考核的教师颁发相应级别的合格证书,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提出表扬等奖励,对未能通过考核的教师组织补考或再次培训。

3.4 实现培训方式的有机整合

提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整合信息素养的能力,可以通过对校本培训、集体培训和基于研究性课题的网络培训模式研究,如表2,实现各培训方式有机整合。

表2 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培训模式

在通过以上三种模式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培训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太过于依赖于集中培训。培训过程中的整齐划一很难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发挥不出个体多样性。

(2)莫过于偏重技能,将基础性教育和深层次教育搞混。培训过程中切勿耗费过多时间“讲理论”、“讲技能”,要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这一深层次目标。

(3)学习者之间多进行互相展示。应该与同批次的学习者进行参照较量,使得评价更准确、可靠。

(4)培训模式可以趋向多样化,以发挥各学习模式的优势互补,促进教师信息素养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适应“互联网+”时代下对教师的时代要求。

(5)培训效果“终身化”。培训结束并不代表着学习结束,参加培训的教师应该持续学习,发挥教师共同体、教师学习圈的优良效果,将学习终身化。

3.5 变革“互联网+”时代教师的学习方式

(1)多途径协作学习共同提高。“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必须辨别真伪,从中筛选、提取自身有用的真实信息,这无疑是一个复杂的工作。现实情况却是中小学教师教学压力较大、时间紧张,想要教师们熟悉掌握多种乃至全部的信息技术十分困难,甚至不切实际。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协作分工,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信息素养的“朋友圈”,随时进行资源分享和技术交流。

(2)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互联网+”时代下,面对伴随网络迅速发展起来的“数字原住民”,教师这一职业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一个成熟的教师,不但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在教育活动中表现自身的价值,还必须能够对自己的信息素养发展进行整体的、终身的、全面的思考和探索。通过不断学习,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教师有获取新信息的观念、途径和本领,促进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和教师专业化发展。

4 结语

当前,“互联网+” 时代下的教育信息化已经引起学校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教师作为教育活动全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有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提升“互联网+”时代下教师信息素养,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面对信息化教学实践,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芒,李子运.“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发展的新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1-17.

[2] 袁磊,李彬语,王卓玉.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新模式探究——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思维[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61-66.

[3] 桑国元,董艳.论“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演进及其提升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6(11):108-112.

[4] 贾积有,汪琼,陈维超,等.教师信息素养影响的定量分析——以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调查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8(8):37-42.

[5] 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9.

[6] 陈秋怡.业务·媒介·情意——“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素养的结构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6(17):62-64.

作者简介:韩欣(1997-),女,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育技术学学术型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


    本文网址:http://www.wzdh123.cn/show.asp?id=1898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